赫赫高禖,万世所祀。其德不回,锡兹福祉。
蕃衍椒聊,和平芣苢。传类降康,世济其美。
赫赫高禖,万世所祀。其德不回,锡兹福祉。
蕃衍椒聊,和平芣苢。传类降康,世济其美。
这段中国古诗描绘了一种崇高的敬仰之情,通过对“赫赫高禖”的描述,以及对其德行和福祉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对于神灵或圣者的无限尊崇。诗中的语言庄重而肃穆,每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敬意。
首句“赫赫高禖,万世所祀”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对高禖的崇拜是跨越万世代代相传的。"赫赫"形容高禖的伟大与尊贵,"万世所祀"则表达了这种崇拜将永续不绝。
接着,“其德不回,锡兹福祉”强调了高禖德行的恒久和它带来的福泽。"其德不回"意味着高禖的美德不会消逝,而是永久存在;"锡兹福祉"则强调这种德行所赐予人们的是长久的幸福与吉祥。
第三句“蕃衍椒聊,和平芣苢”描绘了一种和谐、繁荣的景象。"蕃衍椒聊"可能是指远方或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富饶;"和平芣苢"则形容了内地的太平盛世,"芣苢"在这里有可能是指粮食丰登、民生幸福。
最后两句“传类降康,世济其美”表达了对这种美好景象的传承和永久维护。"传类降康"意味着美好的秩序得以传承并不断下传;"世济其美"则是希望这些美好的德行能够永远地惠泽后世。
整体而言,这段诗作充满了对神圣力量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庄严的语调,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景象。
延英重门昼不开,白麻黄阁飞尘埃。
中条山人叫阍哭,金吾老将声如雷。
苏州宰相忠州死,天道宁论乃如此。
千年遗榇归不归,两地孤坟竟谁是?
人言藁葬在忠州,又云征还返故丘。
图经聚讼故老哄,争此朽骨如天球。
齐女门前六里路,荞麦茫茫少封树。
下马犹寻董相坟,飞凫孰辨孙王墓。
青草黄茅万死乡,蝇头细字写巾箱。
起草尚传哀痛诏,闭门自验活人方。
永贞求旧空黄土,元祐青编照千古。
人生忠佞看到头,至竟延龄在何许。
君不见华山山下草如熏,石阙丰碑野火焚。
樵夫踞坐行人唾,传是崖州丁相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