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不可学,浅俗如醯鸡。
逍遥二三叟,乃独秦遗黎。
避地思远适,名山得幽栖。
深岩紫芝秀,归路桃花迷。
稍远人世隔,遂忘陵谷移。
至今山中人,往往犹见之。
吾闻秦皇帝,甚慕真人为。
驾石窥蓬莱,载车象云蜺。
沙丘往不返,四海忽若遗。
安知全真子,近在西山垂。
一千二百年,修身未尝衰。
古称山泽臞,非复万乘期。
观君此图意,有以和天倪。
神仙不可学,浅俗如醯鸡。
逍遥二三叟,乃独秦遗黎。
避地思远适,名山得幽栖。
深岩紫芝秀,归路桃花迷。
稍远人世隔,遂忘陵谷移。
至今山中人,往往犹见之。
吾闻秦皇帝,甚慕真人为。
驾石窥蓬莱,载车象云蜺。
沙丘往不返,四海忽若遗。
安知全真子,近在西山垂。
一千二百年,修身未尝衰。
古称山泽臞,非复万乘期。
观君此图意,有以和天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卷,通过隐者与神仙的对比,展现了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神仙不可学,浅俗如醯鸡”一句,将世俗的浅薄与神仙的高洁进行对比,强调了追求精神世界的独特价值。接着,“逍遥二三叟,乃独秦遗黎”,描绘了三位老者在山林间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秦朝的遗民,隐居于自然之中,远离尘世的纷扰。
“避地思远适,名山得幽栖”表达了隐者为了心灵的安宁而选择远离尘世,栖身于名山大川之间,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深岩紫芝秀,归路桃花迷”则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神秘。这些景物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象征着隐者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稍远人世隔,遂忘陵谷移”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隐者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减弱,甚至忘记了时间的变迁,体现了隐逸生活与世隔绝的特点。最后,“至今山中人,往往犹见之”表达了对隐者生活状态的持续与传承,暗示了这种生活方式对后人的影响。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讽刺,通过“驾石窥蓬莱,载车象云蜺”描绘了秦始皇幻想中的仙境之旅,最终却未能实现,象征着人类对于永恒生命的追求终将落空。这与前文隐者追求的精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隐逸生活的内在价值。
“安知全真子,近在西山垂”表达了对真正追求精神自由者的敬仰,指出他们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不为外人所知。最后,“古称山泽臞,非复万乘期”强调了隐逸生活的朴素与真实,与权力和物质的追求形成对比,凸显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和寓言的手法,深刻探讨了隐逸生活的意义,以及与世俗社会的对立与和谐共存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思考。
朝望岐山云,夕望岐山云。
岐山不可见但见,非烟非雾青氤氲。
上清真人好奇古,有山不待夸娥负。
缩地回天顷刻间,蓬莱移得金鳌股。
吾闻留侯从赤松,功成归老山之中。
千年复见好孙子,出宰况近仙人宫。
仙人啸歌碧云里,采掇金芝餐玉髓。
也知吏隐亦清流,两年只饮芗溪水。
只今见画如见山,安得置我灵台间。
日日凭高望云气,会待岐阳鸣凤还。
朝登东海门,遥望槫桑暾。
波涛浩无际,推出黄金盆。
河流九派来昆崙,百川朝宗皆骏奔。
但见东南一花起,匹练界破青天痕。
鱼龙乘时亦变化,珠宫簸荡珊瑚根。
初如峨眉山西太古雪,惊雷碾空地欲裂。
又如蓬莱巨鳌十五头,涌起三山白银阙。
中有仙人驾飙车,遨游玄圃蹋琼琚。
长风破浪在咫尺,直跨鹏翼凌天衢。
凌天衢,渡南海。
麻姑傥有寄来书,荔子船回早相待。
金谷园中春荡荡,四十里围红步障。
万斛明珠换绿珠,纤歌半落青云上。
刀击珊瑚碎玉飞,当时豪侠世所稀。
撞钟考鼓夜复昼,二十四友相追随。
一朝喋血河阳市,繁华总逐东流去。
鹦䳇明朝错唤人,梨花满地愁如雨。
鲁阳莫驻西飞日,精卫莫填东逝波。
沧波无情白日短,奈此西飞东逝何。
南昌城东罗孝子,捧檄还家二亲喜。
一夜江头春水高,片帆又逐南风起。
儿有宜男草,种之北堂前。
儿有昆崙桃,介寿三千年。
朝盘鲤鱼白如玉,明年儿归当食禄。
白日可驻海可填,儿心报恩同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