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半山诗,瞠乎不可及。
风骚融老腹,取次有掇拾。
清放太白章,悲壮杜陵集。
争雄而竞秀,鼎峙高嶪岌。
譬将云作锦,绚烂那得袭。
又如月长新,纤圿不可入。
山川谢佳丽,风雷怯呼吸。
想当下笔时,会见真宰泣。
惜哉有此奇,孔室未许入。
当时死翰死,颜孟庶并立。
我读半山诗,瞠乎不可及。
风骚融老腹,取次有掇拾。
清放太白章,悲壮杜陵集。
争雄而竞秀,鼎峙高嶪岌。
譬将云作锦,绚烂那得袭。
又如月长新,纤圿不可入。
山川谢佳丽,风雷怯呼吸。
想当下笔时,会见真宰泣。
惜哉有此奇,孔室未许入。
当时死翰死,颜孟庶并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宓对弟弟八三侄借阅王安石(半山)诗作的回应。诗人首先表达了对王安石诗歌的高度赞赏,认为其诗才横溢,超越常人,融合了《诗经》和《楚辞》的精髓,既有李白的清新豪放,又有杜甫的深沉悲壮。他将王安石的诗比作云锦,色彩斑斓但不可轻易模仿;又比喻为月的新颖,独特而不容他人侵入。
诗人感叹王安石的诗才超群,仿佛能感动天地,甚至让造物主也为之动容。然而,他惋惜的是这样的才华并未被当时的主流学术界所接纳,如同孔子的学说尚未被广泛认可一样。最后,他以自己未能与王安石并肩为文坛翘楚为憾事,暗含对八三侄的期望,希望他能继承并发扬这种卓越的诗风。
去指沧溟畔,来辞翠霭间。
程遥过凤阙,家近见牛山。
红叶飘行色,清溪照别颜。
蹇驴看上处,拄杖出柴关。
逢著公卿,谁不道、人才难得。
须认取、天根一点,几曾休息。
未问人间多少士,一门男子头头立。
只其间、如许广文君,谁人识。冠盖会,渔樵席。
豪气度,清标格。要安排稳当,讲帷词掖。
蜀泮堂堂元不恶,犹嫌偏惠天西壁。
嘱公卿、著眼看乾坤,搜人物。
世道何常,都一似、水流云出。
叹自古、燕巾滥宝,楚山迷璧。
老我如今观变熟,行藏语嘿惟时适。
似沧溟、容得乘禽飞,双凫集。花露晓,松风夕。
经味永,山光吸。历岩中考第,案头月日。
物欲强时心节制,才资弱处书扶掖。
拟棕鞋、桐帽了平生,投簪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