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岩玉洞倚云平,十二雕栏瞰五城。
阁道西来通阆苑,渭川东去入蓬瀛。
钓璜人远螭谁获,祠宝台湮雉自鸣。
王业伯图成底事,翛然从此学长生。
丹岩玉洞倚云平,十二雕栏瞰五城。
阁道西来通阆苑,渭川东去入蓬瀛。
钓璜人远螭谁获,祠宝台湮雉自鸣。
王业伯图成底事,翛然从此学长生。
这首诗描绘了金台观的壮丽景象与神秘氛围。首联“丹岩玉洞倚云平,十二雕栏瞰五城”以夸张的手法,将金台观置于云端之上,玉洞丹岩与雕栏相映成趣,俯瞰着下方的五城,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感。
颔联“阁道西来通阆苑,渭川东去入蓬瀛”进一步扩展了这种仙境的想象,阁道连接着阆苑,渭川之水向东流入蓬瀛,仿佛是现实世界与神话世界的桥梁,充满了奇幻色彩。
颈联“钓璜人远螭谁获,祠宝台湮雉自鸣”则转而描写金台观内的情景,钓璜之人已远去,螭龙无人捕获,祠宝台被遗忘,雉鸡独自鸣叫,既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暗示着金台观内曾经的辉煌与现在可能的荒凉。
尾联“王业伯图成底事,翛然从此学长生”表达了诗人对于金台观背后故事的思考,以及对长生不老的向往。王业伯图可能指的是某种传说或历史事件,但具体是什么,诗中并未明说,留给读者无限遐想。最后,“翛然从此学长生”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金台观所蕴含的超脱世俗、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金台观作为一处神秘之地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历史和宇宙奥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