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闲古城阴,结屋清溪曲。
溪流湛回映,上有青青竹。
漫郎欣得之,绿发咏空谷。
高风及前修,胜趣随远瞩。
恶客徒扰人,立谈非我欲。
麾去宁汝嗔,真意聊自足。
或言不当尔,往往相谤讟。
答云岂吾私,恐作林泉辱。
源流别泾渭,臭味同草木。
肯当百事胜,容此一物俗。
独馀嵇阮辈,荡桨戒臣仆。
浊醪浇古胸,日没还秉烛。
仆忝瓜葛后,意气颇相属。
平生几两屐,共老三径菊。
行年事无定,此计诺已宿。
径须买牛衣,儿亦荷书簏。
从子竹间游,溪鱼剁寒玉。
幽闲古城阴,结屋清溪曲。
溪流湛回映,上有青青竹。
漫郎欣得之,绿发咏空谷。
高风及前修,胜趣随远瞩。
恶客徒扰人,立谈非我欲。
麾去宁汝嗔,真意聊自足。
或言不当尔,往往相谤讟。
答云岂吾私,恐作林泉辱。
源流别泾渭,臭味同草木。
肯当百事胜,容此一物俗。
独馀嵇阮辈,荡桨戒臣仆。
浊醪浇古胸,日没还秉烛。
仆忝瓜葛后,意气颇相属。
平生几两屐,共老三径菊。
行年事无定,此计诺已宿。
径须买牛衣,儿亦荷书簏。
从子竹间游,溪鱼剁寒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竹溪生活图景,充满了隐逸之风和自然之美。诗人林敏修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
首句“幽闲古城阴,结屋清溪曲”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静谧安详的氛围,古城的阴凉与清溪的曲折交织,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基调。接着,“溪流湛回映,上有青青竹”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与生机,溪水的清澈倒映着周围的景色,而竹林的翠绿则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活力。
“漫郎欣得之,绿发咏空谷”一句,诗人表达了对这片竹溪的喜爱之情,仿佛在绿发飘扬的山谷中吟唱,享受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接下来,“高风及前修,胜趣随远瞩”则体现了诗人追求高尚品德与美好情趣的生活态度,他向往着与先贤相似的高洁品格,并以此为指引,不断探索更深远的意义。
“恶客徒扰人,立谈非我欲”表明诗人对于外界纷扰的淡然态度,他不愿被世俗所累,更不希望与之为伍。面对那些扰乱心绪的人,他选择挥手告别,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自足。“麾去宁汝嗔,真意聊自足”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真我追求的坚定与满足。
“或言不当尔,往往相谤讟”描绘了外界对于诗人生活方式的不解与批评,但诗人并未因此动摇,而是以“答云岂吾私,恐作林泉辱”回应,强调自己的选择并非出于个人私欲,而是为了保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避免玷污了自己心中的林泉之境。
“源流别泾渭,臭味同草木”一句,诗人以自然界的纯净与和谐来比喻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与世间万物的共鸣与融合。“肯当百事胜,容此一物俗”则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认为在众多事物中,能够容纳并欣赏自然之美,便是最为珍贵的。
最后,“独馀嵇阮辈,荡桨戒臣仆”将诗人与古代隐士嵇康、阮籍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向往,希望像他们一样,远离尘世的束缚,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浊醪浇古胸,日没还秉烛”则描绘了诗人夜晚饮酒畅谈的情景,即使是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与乐趣。
“仆忝瓜葛后,意气颇相属”表明诗人作为后辈,与前辈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共同追求着精神上的契合与理解。“平生几两屐,共老三径菊”则以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对菊花的喜爱,象征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美的追求。“行年事无定,此计诺已宿”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随性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接受,以及对当前计划的坚定承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友情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补吏鹤岭边,尊公方玉立。
超遥籋风云,馀子那可及。
天高鬼神恶,闻讣三日泣。
晚途见嗣子,握手悲喜集。
乘桴掠鲸波,信矣勇可习。
巉巉风骨峭,飓雾不能袭。
谓当上台省,岂复论等级。
如何困无津,俛首临一邑。
顾嗟六朝民,龙钟垂八十。
肯来野水滨,半月解书笈。
吾杯仅容龠,安得看鲸吸。
伫立送归鞍,霁日满原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