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行指川北,今始诣巴东。
山县无重郭,江天有断虹。
乱峰云欲暝,官渡火初红。
剪烛供清话,萧萧暮雨中。
昔行指川北,今始诣巴东。
山县无重郭,江天有断虹。
乱峰云欲暝,官渡火初红。
剪烛供清话,萧萧暮雨中。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川北前往巴东的旅程,以及到达巴东后所见的景色与心境。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深刻体验。
首联“昔行指川北,今始诣巴东”,以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诗人行程的变化,从过去的川北出发,如今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巴东。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也暗示着诗人内心情感的转变。
颔联“山县无重郭,江天有断虹”描绘了巴东地区的地理风貌。山地没有层层叠叠的城市环绕,只有江水与天空之间横跨着一道彩虹,展现了巴东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宁静的氛围。
颈联“乱峰云欲暝,官渡火初红”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壮丽与神秘。乱峰云雾缭绕,似乎预示着夜晚的来临;而官渡上的一抹红色火焰,则为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温暖与活力,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
尾联“剪烛供清话,萧萧暮雨中”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温馨而略带忧郁的场景。在暮雨中,诗人与友人围坐一室,剪烛夜谈,话语间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也流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哲理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旅行途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南山苍髯翁,阅世几千秋。
终以明自煎,晚为松滋侯。
孙枝后来秀,劲直馀风流。
亦学管城子,来从毛颖游。
故人使江南,江北停归辀。
持赠比岁寒,厚意岂暗投。
形貌若黄槁,风度犹清修。
轻健殊可人,不作绕指柔。
我贫得长閒,造物因冥搜。
诗成呼使前,脱帽明窗幽。
旁无赏音人,赖尔能点头。
无论及钱神,政恐为尔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