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别诗·其二》
《别诗·其二》全文
明 / 陈子升   形式: 古风

居者思有行,行者思所止。

不知谁主客,对彼乃称已。

毂辘天地间,何由见真宰。

盆中环游鱼,磨上旋转蚁。

我欲穷八荒,拔山倒海水。

不就天人师,旁皇莫为理。

安得无住舍,招尔同居此。

(0)
鉴赏

这首诗《别诗(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宇宙以及自我存在的深刻反思。

首句“居者思有行,行者思所止”,以“居者”与“行者”的对比,表达了人在生活中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安于现状、渴望改变,另一种则是不断探索、寻求归宿。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由与约束、变化与稳定之间永恒的追求与挣扎。

接着,“不知谁主客,对彼乃称已”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提出的问题“谁是主人,谁是客人?”寓意着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往往难以分辨自己是主动探索还是被动接受。而“对彼乃称已”则暗示了个体在面对外界时,往往会根据环境或他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既是一种适应,也可能是一种迷失。

“毂辘天地间,何由见真宰”中的“毂辘”形容事物的转动,这里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如何才能洞察到宇宙的本质或主宰?这不仅是对自然法则的探寻,也是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追问。

接下来的“盆中环游鱼,磨上旋转蚁”两句,通过具体的物象描绘,形象地展示了生命的局限性和循环往复的特性。鱼在盆中游动,蚂蚁在磨盘上旋转,这些看似自由的行为实际上都受限于它们所处的环境。这不仅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也暗示了人类社会中个体行动的局限性。

“我欲穷八荒,拔山倒海水”表达了诗人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决心,想要超越现有的认知边界,甚至颠覆自然法则。然而,“不就天人师,旁皇莫为理”则指出,这样的追求并非易事,需要向天地自然学习,否则只能在迷茫中徘徊。

最后,“安得无住舍,招尔同居此”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状态的向往——摆脱束缚,与他人共享自由的生活。这不仅是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也是对和谐共存社会理想的憧憬。

综上所述,《别诗(其二)》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生命的本质、自我认知的挑战以及对自由与和谐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陈子升独特的文学风格,也反映了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

作者介绍

陈子升
朝代:明

(1614—1673)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字乔生。陈子壮弟。明诸生。南明永历时任兵科右给事中,广东陷落后,流亡山泽间。工诗善琴。有《中洲草堂遗集》。
猜你喜欢

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

驰道当河陕,陈诗问国风。

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

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

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0)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

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

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

(0)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0)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帝道薄存兵,王师尚有征。

是关司马法,爰命总戎行。

画阃崇威信,分麾盛宠荣。

聚观方结辙,出祖遂倾城。

圣酒江河润,天词象纬明。

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

宰国推良器,为军挹壮声。

至和常得体,不战即亡精。

以智泉宁竭,其徐海自清。

迟还庙堂坐,赠别故人情。

(0)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

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

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

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

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

(0)

鸳鸯

翠翘红颈覆金衣,滩上双双去又归。

长短死生无两处,可怜黄鹄爱分飞。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慧寂 安如山 李冠 袁黄 贾凫西 蔡卞 江忠源 吕惠卿 梁颢 枚乘 阎选 李翱 邹应龙 计东 赵汝愚 许虬 唐珏 许仲琳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