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发沅江县,微风一棹安。
山趋南嘴尽,水入洞庭宽。
极浦澹空翠,芳洲生暮寒。
萧萧惊岁晚,天外雁声残。
午发沅江县,微风一棹安。
山趋南嘴尽,水入洞庭宽。
极浦澹空翠,芳洲生暮寒。
萧萧惊岁晚,天外雁声残。
这首清代诗人黄湘南的《发沅江》描绘了舟行沅江上的景象。首句“午发沅江县”点明时间与出发地点,显示出旅程的平静开始。接下来,“微风一棹安”通过轻柔的微风和安稳的一叶扁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江面的和谐。
“山趋南嘴尽,水入洞庭宽”两句,通过山水的变化,展现出视野的开阔,沅江蜿蜒流至南岸尽头,而洞庭湖的广阔则让人心胸豁然开朗。诗人运用“趋”和“入”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江流汇入湖泊的动态画面。
“极浦澹空翠,芳洲生暮寒”进一步描绘了远处江面的青翠和近处洲渚的暮色寒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最后,“萧萧惊岁晚,天外雁声残”以萧瑟的声响和天边零落的雁鸣,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末的来临,增添了诗的季节感和寂寥情绪。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沅江的景色,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心境变化,展现了清初文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拟上高峰最上头,篮舆已赁又还休。
旧来诗眼如今别,添与江南一段愁。
轩后悲苍剑,神娥下玉霄。
攀髯初失梦,遗蜕尚凌歊。
碧堕升棺影,青分产柱苗。
山精依鹿竹,天雨湿鸡翘。
有约成孤愤,无人重久要。
豢龙因姓氏,使鹤误轩轺。
冉冉将终老,冥冥不可招。
无书寄青雀,有恨在中条。
楼前路。愁对万点风花,数行烟树。
依依斜日红收,暮山翠接,平芜尽处。小留伫。
还是画栏凭暖,半扃朱户。
帘栊尽日无人,消凝怅望,时时自语。
堪恨行云难系,赋情杨柳,徘徊犹舞。
追想向来欢娱,怀抱非故。题红寄绿,魂断江南句。
何时见、轻衫雾唾,芳茵莲步。燕子西飞去。
为人试道,相思闷绪。空有肠千缕。
清泪满,斑斑多于春雨。忍看鬓发,密堆飞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