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孙伯野》
《送孙伯野》全文
宋 / 杨适   形式: 七言绝句

清议岂徒光四户,直声应已到三韩。

黄门有手能批敕,太学无人为举幡。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òngsūnbǎi
sòng / yángshì

qīngguāngzhíshēngyìngdàosānhán

huángményǒushǒunéngchìtàixuérénwèifān

注释
清议:公正的议论。
徒:仅仅。
光:照亮。
四户:四方百姓。
直声:正直的名声。
三韩:古代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称呼。
黄门:皇宫中侍奉皇帝的官员。
批敕:批改圣旨。
太学: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
无人:没有。
举幡:公开倡导或昭示。
翻译
公正的议论岂止照亮了四方百姓的心,正直的名声已经传到了遥远的三韩之地。
皇宫中的官员手中握有权柄可以批改圣旨,太学却没有人出来公开倡导正义像举旗一样昭示天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适的作品《送孙伯野》,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和学术界现状的不满与批判。

"清议岂徒光四户" 这一句表面上是在说清高的声音似乎只剩下少数几家,但实际上是指当时的直言不受重视,正直之士已寥寥无几。"直声应已到三韩" 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声音已经传播到了遥远的地方(三韩,即古代朝鲜半岛地区),暗示着对清议之稀少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 "黄门有手能批敕,太学无人为举幡" 则直接点出了当时政治和教育界的问题。"黄门有手能批敕" 指的是朝廷中的宦官(以黄门侍郎开始)握有权力,可以随意修改诏令,这是对宦官专权的批评。而 "太学无人为举幡" 则指责当时的教育机构——太学,缺乏才俊,没有人能够担起学术的旗帜。

诗中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于当代政治和文化界状况的深刻不满,以及对于人才被埋没的忧虑。杨适借此抒发胸臆,也反映出他个人的理想与抱负。

作者介绍
杨适

杨适
朝代:宋

杨适,字安道,慈溪(今属余姚大隐)人,人称“大隐先生”,宋代学者、教育家,庆历五先生之一。
猜你喜欢

泗滨得石磬

浮磬潜清深,依依呈碧浔。

出水见贞质,在悬含玉音。

对此喜还叹,几秋还到今。

器古契良觌,韵和谐宿心。

何为值明鉴,适得离幽沈。

自兹入清庙,无复泥沙侵。

(0)

过梅里七首.家于无锡四十载今敝庐数堵犹存今列题于后.忆题惠山寺书堂

故山一别光阴改,秋露清风岁月多。

松下壮心年少去,池边衰影老人过。

白云生灭依岩岫,青桂荣枯托薜萝。

惟有此身长是客,又驱旌旆寄烟波。

(0)

君咏风月夕,余当童稚年。

闲窗读书罢,偷咏左司篇。

(0)

咏萤火示情人

窗里怜灯暗,阶前畏月明。

不辞逢露湿,祗为重宵行。

(0)

豪家五色泥香,衔得营巢太忙。

喧觉佳人昼梦,双双犹在雕梁。

(0)

柳十首·其五

弱带低垂可自由,傍他门户倚他楼。

金风不解相抬举,露压烟欺直到秋。

(0)
诗词分类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诗人
杨起元 毕仲游 张嗣纲 释元肇 孙绪 洪刍 陈霆 郑文康 郭翼 郭奎 卫宗武 夏良胜 俞士彪 廖大圭 吴景奎 周行己 周伯琦 陈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