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岂徒光四户,直声应已到三韩。
黄门有手能批敕,太学无人为举幡。
清议岂徒光四户,直声应已到三韩。
黄门有手能批敕,太学无人为举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适的作品《送孙伯野》,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和学术界现状的不满与批判。
"清议岂徒光四户" 这一句表面上是在说清高的声音似乎只剩下少数几家,但实际上是指当时的直言不受重视,正直之士已寥寥无几。"直声应已到三韩" 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声音已经传播到了遥远的地方(三韩,即古代朝鲜半岛地区),暗示着对清议之稀少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 "黄门有手能批敕,太学无人为举幡" 则直接点出了当时政治和教育界的问题。"黄门有手能批敕" 指的是朝廷中的宦官(以黄门侍郎开始)握有权力,可以随意修改诏令,这是对宦官专权的批评。而 "太学无人为举幡" 则指责当时的教育机构——太学,缺乏才俊,没有人能够担起学术的旗帜。
诗中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于当代政治和文化界状况的深刻不满,以及对于人才被埋没的忧虑。杨适借此抒发胸臆,也反映出他个人的理想与抱负。
窗里怜灯暗,阶前畏月明。
不辞逢露湿,祗为重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