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鸣石山,城下鸣犊河。
河水沦且涟,孔子昔所过。
滔滔不能渡,落日津梁多。
道大世相小,悲悯还如何?
徒以凤德衰,供彼狂者歌。
城上鸣石山,城下鸣犊河。
河水沦且涟,孔子昔所过。
滔滔不能渡,落日津梁多。
道大世相小,悲悯还如何?
徒以凤德衰,供彼狂者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凉而深沉的画面,诗人姚燮站在城楼上,面对着滔滔不绝的河流,思绪万千。首句“城上鸣石山,城下鸣犊河”以对仗的形式,将山与河巧妙地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接着,“河水沦且涟,孔子昔所过”一句,不仅点明了地点,还通过提及孔子这一历史人物,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历史感。
“滔滔不能渡,落日津梁多”两句,描绘了河水汹涌,难以渡过的情景,同时夕阳西下,渡口人烟稀少,更添了几分凄凉。诗人在这里运用了自然景象来映射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道大世相小,悲悯还如何?”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与现实之间巨大差距的感慨,以及对于世间苦难的深切同情。在诗人看来,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引发了他深深的悲悯之情。
最后,“徒以凤德衰,供彼狂者歌”一句,诗人借用了“凤德”这一象征性的概念,表达了对道德衰败的忧虑,并指出这种现象可能被一些狂妄之徒所利用,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对时代问题的关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箪瓢久已甘颜巷,笔橐先曾侍汉廷。
杜视王侯等蝼蚁,坡轻名利比蜗蝇。
更无荐鲔仪登俎,时有求羊炬入陵。
老矣终身作伧父,诸公努力佐中兴。
少君早有箕山志,昔者闻之西涧公。
倾盖无堪赠程子,式闾犹记吊林宗。
老夫久已植其杖,此士孰能招以弓。
耄矣心知难再面,乱山千叠暮云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