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士近取材,论人远稽古。
郑公得杜陵,晋公有韩愈。
上思利社稷,下不愧宾主。
斯言宜服膺,馀子未足数。
求士近取材,论人远稽古。
郑公得杜陵,晋公有韩愈。
上思利社稷,下不愧宾主。
斯言宜服膺,馀子未足数。
此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曾伯的作品,题为《用从军古云乐为韵贺杨觉甫制干(其三)》。全诗语言流畅,意境高远,颇具古文之风味。
开篇“求士近取材,论人远稽古”两句,表明作者在选择人才和评价人物时,既重视近期的表现,也不忘历史上的评判标准。这种做法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辩证的思考方式。
接下来的“郑公得杜陵,晋公有韩愈”两句,则是提到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如唐代的郑观、杜甫以及晋代的韩愈等。这些人都是各自领域内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名字在这里被用来象征最高水平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智慧。
“上思利社稷,下不愧宾主”一句中,“上思”指的是对国家大事的考虑,“利社稷”则是希望国家丰衣足食,百姓安居乐业。至于“下不愧宾主”,则表达了作者作为客人或部下的谦逊态度,不辱使命,保持自我价值。
最后,“斯言宜服膺,馀子未足数”则是说这样的高尚言论应受人敬佩,而赞誉他的美德和才华如同众多的孩子一样,无法一一列举。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才的追求以及个人品格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