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龙起蛰,一夕鸟焚巢。
摧落残孤干,荒凉委近郊。
莓苔深蚁穴,风雨诧神交。
尚想知音遇,空心或远庖。
异时龙起蛰,一夕鸟焚巢。
摧落残孤干,荒凉委近郊。
莓苔深蚁穴,风雨诧神交。
尚想知音遇,空心或远庖。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富有深意的画面。诗人以“烧残树”为题,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时间流逝与生命消逝的主题。
首句“异时龙起蛰,一夕鸟焚巢”,以“龙起蛰”和“鸟焚巢”作为背景,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循环与更替,同时也预示着某种不寻常的变化即将到来。这里的“异时”和“一夕”强调了变化之迅速与不可预测性。
接着,“摧落残孤干,荒凉委近郊”,描述了树木在经历了某种灾难后,枝叶凋零,只剩下孤独的树干,被遗弃在荒凉的郊外。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暗喻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感。
“莓苔深蚁穴,风雨诧神交”,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荒凉与孤独的氛围。莓苔覆盖的蚁穴,风雨中的神秘交流,既是对自然界的生动描绘,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隐喻。这里,蚂蚁的活动与风雨的交响,似乎在与诗人进行某种心灵上的对话,增加了诗歌的哲学意味。
最后,“尚想知音遇,空心或远庖”,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理解与共鸣的渴望。即使在如此荒凉与孤独的环境中,诗人仍然期待着能够遇到知音,找到心灵的慰藉。这里的“空心”可能象征着内心的空虚与渴望被理解的状态,而“远庖”则暗示了对生活琐事的超脱,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人在面对孤独与荒凉时对于理解和共鸣的渴望。它不仅是一幅自然景观的写照,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柱石中朝,人道是、汉家真相。
试看取、凤池高步,佩声清音。
世祖功臣三十六,第动合在云台上。
欲暂分、霖雨霈秦川,从时望。
睿思远,谁能□。
空健倒,骊驹唱。
抚一方何似,际天寅亮。
肘后不知金印重,玉堂正要吾军张。
向五云深处望三台,光千丈。
听夜来微雨,甚一霎,过东墙。
爱活色生香,芙蓉标格,暖贮春光。
珑*宝团琼缀,笑海棠、能睡更无香。
烂漫宋郎心眼,风流时世新妆。
少年走马杏花*。
句惹兴偏长。
记夸酒青旗,树头招*,唤客初尝。
别来吴姬粉面,比旧年、风韵转芬芳。
似觉生红闹意,未容说与东皇。
书叶散芸香,牙*无数。
案上藜羹当膏乳。
地偏心远,日与圣贤晤语。
市声飞不到、横披处。
一炷龙涎,满瓯春露。
旋埽幽轩约宝住。
清谈有味,总是故家风度。
子云亭户好、龙津路。
行,不无自伤之意。
故首章托以自怨自责,忌嫉伤善略不见也。
然怨不已,则夫妇道乖,故释以人子之孝,嗣续为重。
鸣呼,商陵穆子之悲,卫庄姜伤已之叹,匪歌诗莫能宣其志,此乐府之所以作也。
庶几言之者无人物旧温郎。
心事珠帘月床。
笑里玉台重藉手,谁量。
折得杨枝恼孟光。
得鲤岂思鲂。
老境其如伯道伤。
但愿维*应汝梦,称觞。
趁取春风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