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阶临水白,前户对山青。
动趣都涵澹,静机常觉宁。
触怀良有会,缮性每因停。
论德曾无似,休称陋室铭。
后阶临水白,前户对山青。
动趣都涵澹,静机常觉宁。
触怀良有会,缮性每因停。
论德曾无似,休称陋室铭。
此诗描绘了一处环境清幽、静谧的居所,名为“澹宁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所在环境的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之感。
首句“后阶临水白”,描绘了后阶紧邻清澈的水面,水色如白,映照出一片纯净与宁静。次句“前户对山青”,则转而描述前方门户正对着郁郁葱葱的青山,山色青翠,生机勃勃。这两句通过水与山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接下来,“动趣都涵澹,静机常觉宁”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氛围。动中有静,静中含动,无论是水面上的波澜还是山间的风声,都在这“澹宁”之中找到了和谐与平衡,给人以心灵上的安宁与宁静。
“触怀良有会,缮性每因停”则表达了诗人在此地的感悟与修行。每一次触动心怀,都能有所领悟;每一次停留,都是对自我性的修缮与提升。这种内在的修为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得“澹宁堂”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避风港。
最后,“论德曾无似,休称陋室铭”两句,诗人自谦地表示,这里的德行与心境,难以与他人相提并论,无需再像古代文人那样题写《陋室铭》这样的文章来彰显自己的志趣与品德。言外之意是,此处的“澹宁”已经足以表达其内心的追求与境界,无需外在的赞颂或标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澹宁堂”环境的描绘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现,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