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慵懒人,五分向有二。
例著一草衫,两膊成山字。
出语觜头高,诈作达官子。
草舍元无床,无毡复无被。
他家人定卧,日西展脚睡。
诸人五更走,日高未肯起。
朝庭数千人,平章共博戏。
菜粥吃一□,街头阔立地。
逢人若共语,荒说天下事。
唤女作家生,将儿作奴使。
妻即赤体行,寻常饥欲死。
一群病赖贼,却搦父母耻。
日月甚宽恩,不照五逆鬼。
世间慵懒人,五分向有二。
例著一草衫,两膊成山字。
出语觜头高,诈作达官子。
草舍元无床,无毡复无被。
他家人定卧,日西展脚睡。
诸人五更走,日高未肯起。
朝庭数千人,平章共博戏。
菜粥吃一□,街头阔立地。
逢人若共语,荒说天下事。
唤女作家生,将儿作奴使。
妻即赤体行,寻常饥欲死。
一群病赖贼,却搦父母耻。
日月甚宽恩,不照五逆鬼。
这首诗以白话形式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上层社会的奢侈与冷漠。诗人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贫富差距的残酷现实。
首先,诗中描述了“世间慵懒人”的生活状态,他们中的五分之二过着懒散、无所事事的生活,穿着简陋的草衫,两臂裸露,形成“山字”般的形状。这种形象的描绘,既体现了他们的贫困,也暗示了他们可能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
接着,诗人通过“出语觜头高,诈作达官子”这句话,讽刺了这些人的虚伪和装腔作势,他们虽然物质条件匮乏,却试图模仿达官贵人的言行举止,显得有些滑稽可笑。
在描述居住条件时,诗中提到“草舍元无床,无毡复无被”,强调了他们居住环境的简陋和恶劣,连基本的睡眠用品都缺乏。进一步描绘了他们生活的艰苦,“他家人定卧,日西展脚睡”,即使到了傍晚,他们还在地上铺席而眠,可见生活条件之差。
对于上层社会,诗中通过“朝庭数千人,平章共博戏”来展现他们的奢华与享乐,与底层人民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菜粥吃一□,街头阔立地”则描绘了底层人民的食物简单,生活空间狭窄,与上层社会的丰盛形成对比。
最后,诗中通过“逢人若共语,荒说天下事”、“唤女作家生,将儿作奴使”、“妻即赤体行,寻常饥欲死”等描述,揭示了底层人民在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方面的不公和压迫。尤其是“一群病赖贼,却搦父母耻”一句,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在道德观念上的困境,他们虽身陷困境,但仍然坚守某些传统道德底线,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底层人民在生存压力下的无奈与挣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
身体骨崖崖,面皮千道皱。
行时头即低,策杖与人语。
眼中双泪流,鼻涕垂入口。腰似断弦弓,引气?喘急。
口里无牙齿,强嫌寡妇丑。
闻好不惜钱,急送一榼酒。
前人许赐婚,判命向前走。
迎得少年妻,褒扬殊面首。
傍边乾咽唾,恰似守碓狗。
舂人收糠将,舐略空唇口。
忽逢三煞头,一棒即了手。
愚夫贪世利,俗士重虚名。
三空既难辩,八风恒易倾。
物我久空性,色心仍自萦。
盛年爱华好,老死丘墓成。
居高非虑祸,持满不忧盈。
名利甘刀害,将非安久祯。
凡愚苟求利,譬犬见秽精。
不知祸来至,焉知怨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