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游荡出三途。荣名何足舍,妻子士如无。
法忍先将三毒共,佛性一常与六情俱。
但信研心性妙宝,何烦衣外觅明珠。
大丈夫,游荡出三途。荣名何足舍,妻子士如无。
法忍先将三毒共,佛性一常与六情俱。
但信研心性妙宝,何烦衣外觅明珠。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回波乐(其三十二)》。诗中以“大丈夫”开篇,引出对人生价值和追求的深刻思考。诗人提出,对于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来说,不应仅仅追求世俗的荣誉名声,而应超越这些表面的成就,关注内在的精神世界。
“荣名何足舍,妻子士如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他认为,名誉和家庭并非人生的全部,不应成为唯一追求的目标。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应当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接下来,“法忍先将三毒共,佛性一常与六情俱。”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精神修养的重要性。三毒指的是贪、嗔、痴三种负面情绪,佛性则是指内在的慈悲与智慧。诗人认为,通过修行,可以克服这些负面情绪,实现内心的和谐与清净。同时,佛性与人的六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相融合,意味着精神的成长与情感的成熟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但信研心性妙宝,何烦衣外觅明珠。”这两句总结了诗的主题。诗人强调,真正的宝藏在于内心,通过深入探索自己的心灵,可以获得无比珍贵的智慧与平和。外在的物质追求,如明珠般的珍宝,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王梵志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精神成长的强烈呼吁。它鼓励人们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檐牙碎挂琉璃影,宫商为谁烦絮。
逼近绣窗棂,说西风来处。愁人眠正苦。
误听了、一铃微雨。细语铮摐,彩丝摇曳,嫩凉庭宇。
宵鼓静方长,黄昏后、支颐背灯凝伫。
好梦已难成,况秋声留住。开帘频看取。
只楼外、疏星三五。斗清响、几串玲珑,和竹梢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