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
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
日西倒山寺,林下逢支公。
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
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
箫声不可闻,此地留遗踪。
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
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
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
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
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
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
爱兹林峦好,结宇向溪东。
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
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红。
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
愿谢区中缘,永依金人宫。
寄报乘辇客,簪裾尔何容。
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
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
日西倒山寺,林下逢支公。
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
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
箫声不可闻,此地留遗踪。
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
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
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
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
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
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
爱兹林峦好,结宇向溪东。
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
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红。
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
愿谢区中缘,永依金人宫。
寄报乘辇客,簪裾尔何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图景,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佛法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仙游寺南凉堂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开篇“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即设定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气息。接下来的“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则描绘出一条蜿蜒曲折、只能容纳一匹马通过的小径,增添了一份探幽访胜的艰辛与独特。
诗人在“日西倒山寺,林下逢支公”中展示了对佛教文化的尊崇和向往,而“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则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与宇宙和谐共鸣的声音美。
随后的“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箫声不可闻, 此地留遗踪”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流逝,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往文化的缅怀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通过对山水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动感和生机,让人仿佛能听见奔腾咆哮的声音。
“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则是对夜晚山中宁静与明净景色的描绘,这些意象和谐美感让人心旷神怡。
诗的后半部分“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通过对建筑物的细节描写,再次强化了一个宁静、清净的环境氛围。
最后,“爱兹林峦好,结宇向溪东。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对周遭自然环境的融入,而“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红。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则是对山中生活的一种感悟和赞美。
全诗通过对仙游寺及其周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崇、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每一个意象都是那么生动,每一句都是那么回味无穷,让读者仿佛也能随诗人一起体验到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