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条拄杖,寻常将何比况。
采来不在南山,亦非昆崙西嶂。
拈起满目光生,放下骊龙缩项。
同徒若也借看,卓出人中之上。
我有一条拄杖,寻常将何比况。
采来不在南山,亦非昆崙西嶂。
拈起满目光生,放下骊龙缩项。
同徒若也借看,卓出人中之上。
这首诗以“偈”为形式,由宋代僧人释慧宪所作。诗中以“拄杖”为喻,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理思想。
“我有一条拄杖”,开篇即以“拄杖”作为主体,暗示了诗人在寻求精神支撑与指引。接着,“寻常将何比况”,提出问题,引出对“拄杖”的独特理解。通过“采来不在南山,亦非昆崙西嶂”,强调“拄杖”并非取自名山大川,而是具有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象征物。进一步,“拈起满目光生,放下骊龙缩项”,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拄杖”在使用时的灵动感和力量感,同时也暗示了其能够引导人们超越凡俗,达到心灵的升华。最后,“同徒若也借看,卓出人中之上”,表达了如果能共同分享和领悟“拄杖”的深意,就能超越常人,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拄杖”这一形象,巧妙地传达了佛教中关于修行、悟道以及超越世俗的哲学理念,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