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三生梦已非,人间万事眼如眉。
归家更问宝华老,何似板头端坐时。
石上三生梦已非,人间万事眼如眉。
归家更问宝华老,何似板头端坐时。
这首诗以深沉的哲理和禅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梦境与现实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思考。首句“石上三生梦已非”借用佛教中的“三生”概念,暗示了生命轮回的虚幻性,将梦境与现实相提并论,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次句“人间万事眼如眉”,则以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人世间种种纷繁复杂的事物,仿佛是眉头紧锁,难以一一辨清,体现了人生的困惑与无奈。
后两句转向对未来的展望与反思:“归家更问宝华老,何似板头端坐时。”这里,“宝华老”可能指的是某位高僧或长者,而“板头端坐时”则可能是指一种宁静、专注的生活状态。诗人似乎在思考,回归平静的家庭生活,与智者交流,是否能比在外奔波、面对人间万象更为心安。这种对比,既是对过往生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选择的考量,蕴含着对内心平和与智慧追求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人生的意义、梦境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寒鸡催起,除围炉以外、他无佳致。
三百树梅无觅处,不识故乡开未。
冻剖冰肤,寒镌玉骨,算一场花事。
鸿泥馀印,更从何处游戏。
遥想旧迹孤山,空亭鹤放,闲却龙飞地。
只此冰花零碎瓣,也作西湖滋味。
扫尽凡尘,生成色界,无极开图画。
邮亭人便,一枝吾盼春寄。
忆春城牡丹花谢了,红紫正相争。
北胜方矜南强,又诩蜗角,各斗峥嵘。
薰琴转莺蝉递嬗,倏昨宵凉树见流萤。
如海花光,玉仙洪福,都付飘蘦。伤我残枝断梗。
念沈香亭北,幻梦全醒。
水皱池塘,阶堆梧叶,忍言何事干卿。
转眼便黄花烂漫,竹帘卷人,瘦减风情。
安得遥从坡仙,水调重赓。
江天一览,任纵横眼界,胸襟开阔。
赤壁乌台休再问,吊古能无悲恻。
时数限人,文章憎命,争奈临宫磨蝎。
琼楼玉宇,高歌犹想音节。
闻道白下君家,几椽老屋,筑傍毗陵侧。
也是坡公侨寓处,旧迹曾留故宅。
藤树池亭,蓬蒿瓦砾,今昔沧桑劫。
蜀山吴水,羁愁乡梦千叠。
一天凄楚菖蒲雨,把行人送将去。
故乡风味知何似,历历树云堪数。留不住。
看一骑红尘,独自长亭路。也应自语。
曾记得来时,杨花满径,化作沾泥絮。
难为我,事业功名尽误。词人还动天妒。
张衡纵草归田赋,漫与人间陈诉。歌且舞。
便竹马交情,大半成尘土。思量忒苦。
好准备相逢,知他魂梦,今夜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