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淋雨少,一夜足三秋。
凿石引千尺,迢遥下林丘。
接竹竟至炊,聊以息担头。
汤茗既以丰,亦复滋田畴。
山客愿易足,稻蔬无多求。
翛然天地内,一饱忘百忧。
山色可饫目,耳醉泉风飕。
信手随乌藤,濯足沧江流。
百骸各自娱,岂更羡王侯。
王侯学我易,难逢林下休。
举眼渔樵人,将无为我俦。
九旬淋雨少,一夜足三秋。
凿石引千尺,迢遥下林丘。
接竹竟至炊,聊以息担头。
汤茗既以丰,亦复滋田畴。
山客愿易足,稻蔬无多求。
翛然天地内,一饱忘百忧。
山色可饫目,耳醉泉风飕。
信手随乌藤,濯足沧江流。
百骸各自娱,岂更羡王侯。
王侯学我易,难逢林下休。
举眼渔樵人,将无为我俦。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雨水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以及在自然中的宁静与满足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水带来的变化与生机,以及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首句“九旬淋雨少,一夜足三秋”,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长时间的干旱之后,一场短暂的雨水便足以带来秋天的凉爽与丰收的希望。接着,“凿石引千尺,迢遥下林丘”描绘了人们为了获取水源,不畏艰难地开凿深井,引水至远方丘陵的情景,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与合作。
“接竹竟至炊,聊以息担头”描述了人们利用竹子搭建简易的炊具,暂时休息的场景,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接下来,“汤茗既以丰,亦复滋田畴”则展示了雨水不仅滋润了大地,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山客愿易足,稻蔬无多求”表达了山间隐士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他们并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而是满足于自然给予的一切。“翛然天地内,一饱忘百忧”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即使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也能一笑置之。
“山色可饫目,耳醉泉风飕”描绘了山间的美景与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泉水的流动而消散。“信手随乌藤,濯足沧江流”则展现了诗人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他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每一刻的宁静与自由。
最后,“百骸各自娱,岂更羡王侯”表达了诗人对物质欲望的淡泊,他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而非外在的权势与财富。“王侯学我易,难逢林下休”则讽刺了那些追求名利的权贵,他们难以找到像诗人这样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雨水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