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意不可象,因声而后形。
至声不可伪,因心而后生。
三尺膝上孤,一寸胸中鸣。
急声如飞泉,泻泻秋云边。
巧声如流莺,历历春风前。
幽人无此心,素弦无此声。
心与手相忘,意与声相迎。
弹者自到古,闻者谁知音。
但见风色吹我清,欲御此风天上行。
幽意不可象,因声而后形。
至声不可伪,因心而后生。
三尺膝上孤,一寸胸中鸣。
急声如飞泉,泻泻秋云边。
巧声如流莺,历历春风前。
幽人无此心,素弦无此声。
心与手相忘,意与声相迎。
弹者自到古,闻者谁知音。
但见风色吹我清,欲御此风天上行。
这首诗《听隐士琴》由宋代诗人黄裳所作,描绘了聆听隐士弹琴时的内心感受和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听琴的体验提升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纯净的境界。
首先,“幽意不可象,因声而后形。”这句话点明了音乐能够传达出难以言表的深邃情感,通过声音的流动,将无形的意境具象化。接着,“至声不可伪,因心而后生。”强调了音乐的真实性和心灵的共鸣,只有发自内心的音乐才能触动人心。
“三尺膝上孤,一寸胸中鸣。”描绘了琴声从琴弦发出,仿佛在孤独的膝上轻轻响起,又似乎在演奏者的心中激荡。接下来的“急声如飞泉,泻泻秋云边;巧声如流莺,历历春风前。”通过飞泉和流莺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琴声的动态美,既有急促有力的节奏感,又有细腻婉转的旋律。
“幽人无此心,素弦无此声。”表达了只有心灵纯净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并感受到这种音乐之美,而琴弦本身也因演奏者的内心而发出不同寻常的声音。接下来的“心与手相忘,意与声相迎。”则进一步阐述了演奏者与音乐之间的和谐状态,心手合一,意随声起。
最后,“弹者自到古,闻者谁知音。”说明了音乐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演奏者能与古代大师相通,而听众虽能感知其美妙,却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整首诗以“但见风色吹我清,欲御此风天上行。”结尾,表达了对音乐之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音乐中寻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综上所述,《听隐士琴》不仅是一首赞美音乐之美的诗作,更蕴含了对心灵纯净、艺术追求和超越世俗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