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移家向何许,乃在吴松之甫里。
治生拟学陶朱公,钓竿欲觅玄真子。
小儿读书坐船头,大儿击楫歌中流。
细君斫脍妇炊黍,老子醉卧芦花秋。
人生真乐不易得,儿女团栾居泽国。
避秦何必问桃源,朝泊江南暮江北。
野老移家向何许,乃在吴松之甫里。
治生拟学陶朱公,钓竿欲觅玄真子。
小儿读书坐船头,大儿击楫歌中流。
细君斫脍妇炊黍,老子醉卧芦花秋。
人生真乐不易得,儿女团栾居泽国。
避秦何必问桃源,朝泊江南暮江北。
这首明代袁华的《野老移家图为谢子兰题》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宁静画卷。首句“野老移家向何许”,以“野老”自比,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选择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吴松之甫里,过起了渔樵耕读的生活。
“治生拟学陶朱公,钓竿欲觅玄真子”两句,借用陶朱公(范蠡)和玄真子(晋代隐士)的典故,表明诗人想要效仿他们的智慧与隐逸,过上富足而自由的生活。
接下来,诗人通过“小儿读书坐船头,大儿击楫歌中流”描绘了家庭的温馨场景,孩子们在舟上学业,大儿则在江上唱歌,充满了浓厚的家庭欢乐气氛。
“细君斫脍妇炊黍,老子醉卧芦花秋”一句,描绘了妻子操持家务,自己则在秋日的芦花丛中沉醉,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最后,“人生真乐不易得,儿女团栾居泽国”强调了家庭和睦、天伦之乐是真正的幸福,而“避秦何必问桃源,朝泊江南暮江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远离尘世喧嚣,随性游走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恬淡,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具有浓厚的田园诗风。
丘家姑嫂美且烈,遭危赴水情默默。
舍母弃夫非获已,不死必为凶寇得。
呜呼此情真可哀,悲风为尔从天来。
苕溪之水清见底,玉骨沈处无纤埃。
姑嫂捐生身既洁,母往投之将共绝。
儿心苍惶急救母,负之出水声哽咽。
母既苏兮儿在边,一门孝节良兼全。
群凶相顾咸惊愕,弃而去之心茫然。
世上非无颜色好,节义不全何足道。
独羡丘家姑嫂心,坚如金石贵如宝。
峨冠博衣为丈夫,往往贪生甘就污。
若人读此三节传,面赤汗下空沾肤。
圣人扶世立名教,但使斯民存节孝。
丘氏芳名永不磨,后胤绵绵宜克肖。
我忝搢绅儒者流,此心常为天下忧。
忧见民风不复古,吁嗟丘氏谁能俦。
《题丘氏节孝传》【明·李贤(原德)】丘家姑嫂美且烈,遭危赴水情默默。舍母弃夫非获已,不死必为凶寇得。呜呼此情真可哀,悲风为尔从天来。苕溪之水清见底,玉骨沈处无纤埃。姑嫂捐生身既洁,母往投之将共绝。儿心苍惶急救母,负之出水声哽咽。母既苏兮儿在边,一门孝节良兼全。群凶相顾咸惊愕,弃而去之心茫然。世上非无颜色好,节义不全何足道。独羡丘家姑嫂心,坚如金石贵如宝。峨冠博衣为丈夫,往往贪生甘就污。若人读此三节传,面赤汗下空沾肤。圣人扶世立名教,但使斯民存节孝。丘氏芳名永不磨,后胤绵绵宜克肖。我忝搢绅儒者流,此心常为天下忧。忧见民风不复古,吁嗟丘氏谁能俦。
https://shici.929r.com/shici/CNaad8.html
古礼重亲迎,必从父母命。
是以夫妇间,所贵惟其正。
生男愿有室,生女愿有家。
苟能待媒妁,好合宁有涯。
妇虽由正道,夫犹未可保。
谁谓私相从,一心可偕老。
嗟哉卓文君,相如岂负心。
妇道既有亏,何用白头吟。
螺川清彻底。地灵人杰,俗敦廉耻。
阖郡民家,十有九家诗礼。
幸得循良二守,共抚字、政平讼理。
多少贫穷感戴章,逢称美倏。
忽乐及瓜期,看课最天官,上闻丹扆。
不次超迁,位联六卿班里。
此际同寅北望,比别个倍增欢喜。端的是。
人生似公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