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衾簟寒,淅沥闻枕上。
殷雷忽鼓势,檐溜渐作响。
二麦已登场,黍禾方怒长。
不雨固亦可,雨更资长养。
今年春膏足,北望愁眉放。
南巡回月馀,晴雨曾未爽。
祗益敬无逸,敢侈丰有象。
屈指十年馀,居恒惯独寝。
岂欲习清静,矫为其已甚。
酣睡姑置之,何以安衾枕。
试告贪眠人,同志自所谂。
忽忆初政时,或逢岁不稔。
中夜起望云,惄焉渊冰懔。
宽言慰于侧,休戚相询审。
及其逢降康,喜亦同于朕。
而今其人往,怀哉恨徒饮。
梦醒衾簟寒,淅沥闻枕上。
殷雷忽鼓势,檐溜渐作响。
二麦已登场,黍禾方怒长。
不雨固亦可,雨更资长养。
今年春膏足,北望愁眉放。
南巡回月馀,晴雨曾未爽。
祗益敬无逸,敢侈丰有象。
屈指十年馀,居恒惯独寝。
岂欲习清静,矫为其已甚。
酣睡姑置之,何以安衾枕。
试告贪眠人,同志自所谂。
忽忆初政时,或逢岁不稔。
中夜起望云,惄焉渊冰懔。
宽言慰于侧,休戚相询审。
及其逢降康,喜亦同于朕。
而今其人往,怀哉恨徒饮。
此诗《夜雨》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描绘了夜晚雨声带来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首句“梦醒衾簟寒”,诗人从梦境中醒来,感受到被褥间的寒冷,暗示了夜深人静的凉意。接着,“淅沥闻枕上”描述了雨声在耳边响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殷雷忽鼓势,檐溜渐作响”两句,将雨声与雷声交织在一起,雷声的突然爆发与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相互呼应,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紧张感。
“二麦已登场,黍禾方怒长”描绘了农事景象,丰收的喜悦与生长的希望交织其中,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农业的深厚情感。
“不雨固亦可,雨更资长养”表达了对雨水的复杂情感,既期待雨水滋养万物,又担心过多的雨水可能带来灾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今年春膏足,北望愁眉放”表达了对当前雨水充足的欣慰,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南巡回月馀,晴雨曾未爽”描述了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但诗人并未因此感到沮丧,反而从中寻找到了生活的智慧。
“祗益敬无逸,敢侈丰有象”表达了对勤俭持家、珍惜资源的态度,以及对丰饶景象的谦逊态度。
“屈指十年馀,居恒惯独寝”回顾了过去十年的生活,强调了习惯于独自生活,可能是因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独立。
“岂欲习清静,矫为其已甚”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但同时也意识到过度追求清静可能会导致某种形式的矫饰。
“酣睡姑置之,何以安衾枕”提出了如何在雨夜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的问题,暗示了通过调整心态来应对外界环境的重要性。
“试告贪眠人,同志自所谂”鼓励他人也应学会在困难时刻保持清醒,与志同道合者共同面对挑战。
“忽忆初政时,或逢岁不稔”回忆了早期的政治生涯,以及遇到歉收年份的艰难时期。
“中夜起望云,惄焉渊冰懔”表达了深夜时分对天空的凝视,以及内心深处的忧虑与寒冷。
“宽言慰于侧,休戚相询审”描述了在困难时刻给予他人安慰和支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怀。
“及其逢降康,喜亦同于朕”表达了在遇到好运时的喜悦,与君主分享喜悦之情。
“而今其人往,怀哉恨徒饮”表达了对逝去的人的怀念,以及对无法分享当下喜悦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感悟与见解,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一番春了未多时,云外征鸿又报归。
节物眼前来若此,岁华头上去如斯。
当年志意虽然在,今日筋骸宁不衰。
赖有寸心常自喜,圣人难处却能知。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