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仙吏管,葛洪一样,勾漏请丹沙。
七年山外路,画角声中,寸寸度褒斜。
云涛似海,白茫茫、不见津涯。
曾记写、秋边小幅,红叶段侯家。鸣笳。
落照乌尤,借还官马。偏事阻、纷纭似猬,历乱如鸦。
风流地、主旌阳裔,坐江亭,夜读南华。
此山仙吏管,葛洪一样,勾漏请丹沙。
七年山外路,画角声中,寸寸度褒斜。
云涛似海,白茫茫、不见津涯。
曾记写、秋边小幅,红叶段侯家。鸣笳。
落照乌尤,借还官马。偏事阻、纷纭似猬,历乱如鸦。
风流地、主旌阳裔,坐江亭,夜读南华。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年的诗人赵熙所作的《渡江云·其四》。诗人以峨眉令为背景,通过描绘山中的仙境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道家文化的向往。
首句“此山仙吏管”暗示了峨眉山的神秘与超凡,如同有仙人管理。诗人提及葛洪,他是东晋时期的道教炼丹家,以此暗指山中的修炼与求仙活动。接下来,“勾漏请丹沙”引用了葛洪在广西勾漏山炼丹的传说,进一步强化了山中仙道的氛围。
“七年山外路”描绘了长途跋涉的艰辛,而“画角声中,寸寸度褒斜”则通过战鼓般的画角声和险峻的山路,渲染出一种壮丽而艰难的旅程感。诗人回忆起“秋边小幅,红叶段侯家”,可能是在暗示峨眉山的美景,尤其是秋天的红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片转向现实,诗人描述了乌尤山的日落景象,以及官马的借用和归还,展现了生活的琐碎与忙碌。然而,“纷纭似猬,历乱如鸦”又揭示了世事的纷扰,与上文的仙境形成对比。诗人自称“主旌阳裔”,表明自己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旌阳君)的后裔,表现出对道家文化的认同。
最后,诗人坐在江亭,夜晚研读《南华经》(即《庄子》),体现了他对道家哲学的深入探究和追求。整首诗融合了山水景致、历史典故和个人心境,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