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柳荒庵上,寻僧一系船。
茅茨背流水,禾黍出孤烟。
卧榻苔侵膝,禅心月满天。
黄梅衣钵在,隐显且随缘。
高柳荒庵上,寻僧一系船。
茅茨背流水,禾黍出孤烟。
卧榻苔侵膝,禅心月满天。
黄梅衣钵在,隐显且随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山林僧舍图景。首联“高柳荒庵上,寻僧一系船”以“高柳”与“荒庵”开篇,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诗人乘船而来,寻找隐居的僧侣,既表现了对僧人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颔联“茅茨背流水,禾黍出孤烟”进一步渲染环境的幽静与自然之美。茅屋背对着潺潺流水,炊烟从稀疏的禾黍间升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颈联“卧榻苔侵膝,禅心月满天”则将笔触转向庵内,描绘了僧人生活的简朴与禅定之境。卧榻旁长满了青苔,月光洒满天空,禅心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僧人内心的平和与对宇宙的深刻感悟。
尾联“黄梅衣钵在,隐显且随缘”点明了诗的主题。黄梅时节,象征着传承与延续,衣钵代表了佛法的传承。诗人表达了对僧人生活态度的赞赏,即在隐居与显扬之间随缘而行,体现了佛教中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僧人生活的宁静与超然,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赞美,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北风吹湖水,远行当岁徂。
孤舟无同人,相依唯仆夫。
遥睇高邮城,彷佛十里馀。
落日去地远,飞雁与云俱。
悠悠思故乡,邈在天南隅。
慈亲倚门望,我身犹道途。
羁旅岂足恤,但念骨肉疏。
何当脱行路,归卧山中庐。
倚阑蓝玉西边,长松千尺鼪鼯走。
风吹香雾,云生幽树,泉鸣缺甃。
嘻笑山翁,看山不厌,别来浑瘦。
且休嫌俗客,竹床乌几,半分与,真耆旧。
已办泽车款段,时时过、竹扉花牖。
人来问我,功名老矣,狂歌摇首。
袖里经纶,与时消息,只令杯酒。
唤香山居士商量,添个似侬肯否。
晚风恶。墙外杨花正落。
秋千罢、人在琐窗,犹怯春寒下帘幕。多情倦绣作。
恰了棠梨半萼。
移金雁、应是自调,尽寄深情与弦索。数声白瓴雀。
又歇拍多时,娇甚弹错。新声旧谱多忘却。
想红香憔悴,锦书缭邈,匆匆前度见略略。
甚如在天角。雾阁。闭银钥。柰梦断行云,青鸟难托。
三生书记情缘薄。记旧家歌舞,那时行乐。
桃枝人面,问酒家,负旧约。
舣舟一笑,正三吴好处,天将僧占。
百斛冰泉,醒醉眼、庭下寒光潋滟。
云湿阑干,树香楼阁,莺语青山崦。
倚花索句,终日登临无厌。
小瓶声卷松涛,俗尘不到,休把柴门掩。
瓯面碧圆珠蓓蕾,强似花浓酒酽。
清入心脾,名高秘水,细把茶经点。
留题石上,风流何处鸿渐。
冰姿玉骨,东风著意换天真。软红妆束全新。
好在调脂纤手,满脸试轻匀。
为洗妆来晚,便带微嗔。香肌麝薰。直羞煞海棠春。
不殢数卮芳酒,谁慰黄昏。
只愁睡醒,悄不见惜花贤主人。枝上雨、都是啼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