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穿云上,来寻石洞幽。
竹高峰露顶,村远树平头。
泉味媚佳客,山容点晚秋。
尚书留妙墨,我意与俱留。
一径穿云上,来寻石洞幽。
竹高峰露顶,村远树平头。
泉味媚佳客,山容点晚秋。
尚书留妙墨,我意与俱留。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跟随友人探访深山石洞的旅程,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趣。首句“一径穿云上”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登山之路的神秘与高远,仿佛引领读者一同踏入云雾缭绕的山林之中。接着,“来寻石洞幽”则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一个隐藏在深山中的神秘石洞,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竹高峰露顶,村远树平头”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竹林与远处的村庄、山峰与平缓的树木进行对照,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层次感,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竹林的挺拔与山峰的峻峭形成鲜明对比,而远处的村庄和平缓的树木又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宁静与和谐。
“泉味媚佳客,山容点晚秋”则转向对自然之美的直接描绘。泉水的甘甜与山色的美丽共同构成了秋季的美妙景象,不仅满足了感官上的享受,也寓意着生活的美好与内心的愉悦。这里的“媚”字生动地表达了泉水对来访者的吸引,而“点晚秋”则巧妙地点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
最后,“尚书留妙墨,我意与俱留”两句,引入了文人雅士的元素,通过提及“尚书”(古代官职,此处泛指文人)留下的墨宝,不仅增添了诗作的文化气息,也表达了作者对这次旅行记忆的珍视。这里的“我意与俱留”更是直抒胸臆,强调了这次经历对于个人情感的影响,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展现了自然风光的魅力以及人文情怀的深度,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的佳作。
汀冷眠鸥,天空过雁,农家喜得秋晴。
闲寻佛舍,篱落吐金英。
杮叶槐梢乱堕,凭楼望林樾疏清。
郊原里,畦蔬香翠,几处辘轳鸣。含情。
重九近,双螯斗酒,鲈鲙莼羹。
忆假桥呼渡,画舫银筝。
少日乘风旧愿,十馀年、屈指堪惊。
低徊久、寒烟斜照,归骑向层城。
古来消夏,有玉箫、金管木兰之枻。
柳屿花汀,随处有、只有闲人难得。
曲院三秋,鉴湖五月,越女无双白。
婀娜碧玉,不妨添写身侧。
君有鸥鹭奇姿,神仙逸气,新注金门籍。
那得科头,箕踞坐、不向瀛洲太液。
粉暑含香,黄扉直夜,同是东华客。
何年买棹,弟兄花里浮拍。
屋梁明月频年梦,迥阑几番愁倚。
落叶悲秋,长条堕劫,心悸斯人憔悴。征尘未洗。
喜一笑相逢,夕阳烟翠。
大斗浮余,世闲如许快心事。
新居还更不远,又天街共踏,寒月如水。
许浑诗情,彭宣丝竹,并作当筵欢醉。
清心妙理,况道味醰醰。
近来增美,进步竿头,素心人倍喜。
雨过天街,早钿陌新凉,红笺传信。
画屏烟细,珠灯露泫,翻衬月边人靓。
鸾?雁柱,借慢撚、句留花影。
晶帘隔处,暂记取、香肩低并。
似闻扇底莺声,夜来还忆,旧游轻俊。
茂陵人老,长门赋断,零落字中金粉。
吟腰瘦尽,问甚处、霓裳堪听。
徘徊桂树,只露盘承冷。
盘心侵碧,又纤枝散遍,绛英珠缬。
可是双成,香唾吹来,犹带露华消息。
银瓶怕损轻盈影,且伴到、琉璃屏格。
待倩痕、一试凌波,照见玉容明灭。
还似年时旧梦,正妆成倚镜,相对愁绝。
钿朵风前,略整钗梁,却恐珊瑚敲折。
回头已逐东流去,只检取、琼奁花叶。
误认将、一幅留仙,绣满折枝裙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