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灵山莫计年,此猿清啸洞门前。
当时不有胡僧唤,今日应无野迹传。
寒挂枯条申右臂,晚藏碧树忆西天。
云岩烟谷多遗种,月下三声醒客眠。
小隐灵山莫计年,此猿清啸洞门前。
当时不有胡僧唤,今日应无野迹传。
寒挂枯条申右臂,晚藏碧树忆西天。
云岩烟谷多遗种,月下三声醒客眠。
这首诗名为《呼猿洞》,是宋代诗人董嗣杲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个深藏于灵山之中的隐秘洞穴,时间久远,难以计年。洞前传来清越的猿猴啸声,仿佛在呼唤过往的行人。诗人想象如果当年没有胡僧的发现,这个幽静之地可能至今仍鲜为人知,其自然痕迹也不会流传下来。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洞口悬挂的寒枝和夜晚栖息在碧树中的猿猴,它们似乎在向西天的方向寄托思念。最后,诗人感慨这里曾是云岩烟谷的繁衍地,即使在月光下,猿猴的三声长啸也能唤醒沉睡的旅人,增添了神秘与诗意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猿啸和环境的描绘,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深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董嗣杲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深山隐士的生活画卷,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超脱尘世的理想追求。
悠悠涉长途,西日照禾黍。
回首睇关山,故乡在何许。
秋风吹栎林,忧思莫能禁。
同怀不可见,日暮空沈吟。
方矜美少年,倏忽伤丑老。
百年能几何,况复不长保。
存者日已少,逝者日已多。
荣华亦难恃,薤露有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