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问侬收得曹溪水,雩下春风吹已乾。
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问侬收得曹溪水,雩下春风吹已乾。
这两句诗出自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的《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二首(其一)》。诗中“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璘公即德璘僧,十二年的分别让诗人感到难以忘怀,因此他提醒自己必须擦亮双眼(刮目),才能如同当年一般清晰地看待这份情谊。
接下来的“问侬收得曹溪水,雩下春风吹已乾”则写出了德璘僧归去时的情景。诗人询问是否已经在曹溪收集了水(可能是比喻或者实际的清净之物),而春天的微风(雩)轻拂过,吹干了溪水,使其变得干涸。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怀。同时,也象征着德璘僧的心灵之水在春风的洗礼下得到净化和升华。
又鸳行月悄,蝶路烟疏,勾恨入箫眼。
那角回阑底,私凭处、窥侬曾记双燕。闲情自款。
道别来、多受春感。
想花落、有小鬟埋也,比枝上犹暖。何限。清歌未散。
背低帘短烛,凄写愁翰。
绿黯烟帆迥,湘栊外、因卿还系柔缆。杨花万点。
未上衣、先共魂远。只今夕楼阴,愁占了,没人见。
月懒兰闺,云慵柳榭。倩魂飘断帘隙。
细写生绡,化入暝烟无迹。
暗银塘、腻粉吹香,伴那日、曲阑空碧。
脉脉镇、含娇欲堕,个中描得。怯咏西楼素魄。
剩一缕吟边,茜丝沾湿。睡熟闲鸥,波底梦痕凉白。
颤罗衣、画槛风侵,褪不尽、可怜颜色。
颦夕怅团栾,小影花阴遥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