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风兮不是幡,几人北斗面南看。
祖师直下无窼臼,眼绽皮穿较不难。
不是风兮不是幡,几人北斗面南看。
祖师直下无窼臼,眼绽皮穿较不难。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诗人释守珣所作的《颂古四十首》中的第十首,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理。
“不是风兮不是幡”,开篇即以“风”与“幡”为喻,风动幡动,实则心动。这里的“风”和“幡”象征着外界的诱惑与内心的波动,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强调了内心平静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平静并非外在环境所能给予,而是内心自我调适的结果。
“几人北斗面南看”,北斗星位于北方,而面南则是面向南方。这里用北斗与南相对比,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面对诱惑时,往往迷失方向,忘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和目标。这句诗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干扰所迷惑,坚守自己的方向。
“祖师直下无窼臼”,“祖师”指的是禅宗的先贤或大师,“窼臼”在这里比喻固定的思维模式或传统观念。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智慧和解脱,并非遵循既有的规则或传统,而是需要跳出常规,直面真相,打破固有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
“眼绽皮穿较不难”,“眼绽”形容眼睛明亮,充满智慧之光;“皮穿”则是身体疲惫、精神耗尽的状态。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境界,即在追求智慧和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身心俱疲的阶段,但只要内心坚定,最终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解放并不困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以及如何超越传统束缚,追求真正的智慧与解脱。它不仅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也具有普遍的人类智慧价值。
云黄天为低,窗白雪初作。
幽人睡方觉,帘外舞万鹤。
斜斜既可人,整整亦不恶。
不知来何暮,遂失梅花约。
东风桃杏暖,不受珠玑络。
聊回万斛润,点点付藜藿。
幽人无酒饮,一笑供酬酢。
岁晚会复来,相期在丘壑。
潇湘之流碧复碧,上有铁立千寻壁。
河朔功就人与能,湖南碑成江动色。
文章得意易为好,书杂矛剑天假力。
四百年来如创见,雷公雨师知此石。
小儒五载忧国泪,杖藜今日溪水侧。
欲搜奇句谢两公,风作浪涌空心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