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不愁旱,恒有阵雨过。
山田不愁涝,就下流溪河。
蒙古佃贫民,种田得租多。
即渐罢游牧,相将艺黍禾。
黍禾日以好,牛马日以少。
是云务近利,而或失本道。
本道云何如,毳帐羊裘居。
射生善驰马,乳酒相欢娱。
试问百年前,流民到此无。
流民今到此,或亦资生理。
凡兹率土滨,孰非我赤子。
养恬在随宜,不督翻为喜。
山田不愁旱,恒有阵雨过。
山田不愁涝,就下流溪河。
蒙古佃贫民,种田得租多。
即渐罢游牧,相将艺黍禾。
黍禾日以好,牛马日以少。
是云务近利,而或失本道。
本道云何如,毳帐羊裘居。
射生善驰马,乳酒相欢娱。
试问百年前,流民到此无。
流民今到此,或亦资生理。
凡兹率土滨,孰非我赤子。
养恬在随宜,不督翻为喜。
这首诗描绘了山田耕作的景象与对比游牧生活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对民生与社会变迁的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山田不愁旱涝,因为阵雨和溪河可以提供水源,这展现了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接着,描述了蒙古族佃农通过耕种获得租金,与传统的游牧生活形成对比。随着游牧民族逐渐转向农耕,牛马数量减少,这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诗人进一步探讨了这种转变背后的价值观差异,指出追求短期利益可能偏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他提出“本道”指的是原始的游牧生活方式,强调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所有土地上人民的关怀,认为他们都是国家的子民,应当得到妥善的照顾和发展的机会。他提倡顺应时宜,灵活应对,反对过度干预,认为这样反而能带来喜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农业与游牧生活的对比,还蕴含了对社会变迁、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政策导向的深刻思考。
枥驹久絷已难禁,冷节来临且强吟。
断火任踰三日限,伤时唯恐二毛侵。
思亲忽作楚囚泣,恋主空存魏阙心。
世变风移多野祭,一声杜宇又春深。
三月廿八雪,十月十九雷。
日官起历失气朔,深春为腊冬为梅。
衣巾暄淑糁白醭,研席昏湿凝青埃。
阶头蠢䏰上未已,阵阵送雨千峰来。
水乡种早场已筑,山乡种晚镰方催。
漏天未信解晴否,低田芽茁高田摧。
老农一饱不自保,愁面百摺何当开。
君不见太史局申十月雷,麦成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