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情尽桥》
《题情尽桥》全文
唐 / 雍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qíngjìnqiáo
táng / yōngtáo

cóngláizhīyǒuqíngnánjìnshìmíngwèiqíngjìnqiáo

gǎimíngwèizhéliǔrènhèntiáotiáo

注释
从来:向来。
尽:完。
何:什么。
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离恨:离愁别恨。
注释2

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刺史。简州的治所在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据说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尽桥,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很不以为然,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翻译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雍陶的作品,题目为《题情尽桥》。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情”这一主题的深刻体悟和独特表达。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这里,诗人指出“情”是永远难以穷尽的,它像一座桥梁,无始无终,连接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情尽桥这个名字,被赋予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象征意义。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诗人提议将这座桥更名为折柳,这不仅是一种景物的转换,更是情感状态的一种隐喻。柳树在中国文化中常与离别、愁思等情绪相联系,折柳则更增添了一层哀伤之意。诗人似乎在说,即使是桥梁这样坚固的存在,也可以被赋予柔弱如柳的感性,任由那些离恨随风飘散,一条条地深入人心。

整首诗通过对情尽桥的重新命名和象征意义的赋予,展现了诗人对于情感世界的细腻把握和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点的名字,更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转换,是对人间情感无限延伸的一种艺术表达。

作者介绍

雍陶
朝代:唐   字:国钧   籍贯:成都   生辰:约789~873以前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猜你喜欢

次吾景端韵二首·其一

行年己度知非日,学易应思补过时。

珍重故人相问讯,韦编三绝是心期。

(0)

送容一之归广东二首·其一

洙泗门庭海样宽,望洋休叹问津难。

直从伊洛源头去,鼓棹中流任往还。

(0)

癸巳三日寄茅洞?山·其一

去年三月初三日,燕已归巢花已开。

人事天时多异态,别情春思重相催。

前村后谷应无恙,旧约同游底不来。

茅洞风流还可继,善山虽去?山回。

(0)

赠日本僧永茂

故园东望隔沧波,春尽高斋自结跏。

日午南风自开户,飞来花片点袈裟。

(0)

杂题七首·其五

雨馀石径净无尘,幽事相寻野兴新。

世态如棋数更变,何曾重过烂柯人。

(0)

秋江八景·其八菱叶荡

疏疏弱荇引春波,簇露牵风日渐多。

消尽缘云秋水阔,夜船犹唱采菱歌。

(0)
诗词分类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诗人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辅广 高珩 董思恭 吴锡麒 宋江 蔡允恭 陈寿 惠洪 阮瑀 赵彦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