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鸡始出鷇,食与雏鸭争。
虽争无恶机,各自娱所生。
閒居体物态,远见苍黎情。
尽泯饥寒虞,天地何不平?
南窗气略暄,一蝶偶来停。
似嫌荼蘼枝,故作迟迟英。
三日不过圃,茁土当有青。
短藿杂苋苗,便思尝其馨。
鄙人不务农,于理颇知耕。
今年当大年,奚待秋稼成?
黄鸡始出鷇,食与雏鸭争。
虽争无恶机,各自娱所生。
閒居体物态,远见苍黎情。
尽泯饥寒虞,天地何不平?
南窗气略暄,一蝶偶来停。
似嫌荼蘼枝,故作迟迟英。
三日不过圃,茁土当有青。
短藿杂苋苗,便思尝其馨。
鄙人不务农,于理颇知耕。
今年当大年,奚待秋稼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居时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
首句“黄鸡始出鷇,食与雏鸭争”,以鸡雏与鸭雏争食的场景开篇,生动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竞争与和谐共存。鸡雏与鸭雏虽在争夺食物,但并未产生恶意,各自享受着生命带来的乐趣,这种景象体现了生命的平等与和谐。
接着,“閒居体物态,远见苍黎情”两句,诗人通过自己的闲居生活,感受到了万物生长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注。这里的“苍黎情”指的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尽泯饥寒虞,天地何不平?”则进一步探讨了自然与社会的公平问题。诗人认为,在自然界中,无论是鸡雏还是鸭雏,都尽力避免饥饿和寒冷,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但在人类社会中,却存在着不公。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反思和批判。
“南窗气略暄,一蝶偶来停”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温馨画面,南窗前微暖的空气中,一只蝴蝶偶然停留。蝴蝶似乎对荼蘼花枝有所嫌弃,故意停留在迟迟开放的花朵上,这一细节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日不过圃,茁土当有青。短藿杂苋苗,便思尝其馨。”诗人想象着过了三天后,泥土中会生长出嫩绿的植物,他已经开始期待品尝这些植物的香气。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长过程的好奇和期待,也暗示了他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
最后,“鄙人不务农,于理颇知耕。今年当大年,奚待秋稼成?”诗人自谦自己并非真正的农夫,但对于耕种的道理却颇有了解。他认为今年将是丰收之年,不必等待秋季作物成熟,就已经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这句话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认同,也是对即将到来丰收的乐观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