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见桐花发,归当芍药开。
路从天上去,人自日边来。
说法劳群听,承恩愧不才。
乍辞鳷鹊观,犹忆凤凰台。
行见桐花发,归当芍药开。
路从天上去,人自日边来。
说法劳群听,承恩愧不才。
乍辞鳷鹊观,犹忆凤凰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旅中所见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行见桐花发,归当芍药开",通过描绘桐花与芍药的盛开,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对归期的期待。"路从天上去,人自日边来",运用夸张手法,表达了旅程的遥远和诗人的豪迈气概,暗示着自己身份的尊贵或旅途的非凡。
"说法劳群听,承恩愧不才",诗人表示自己在传播佛法时深感责任重大,同时又为自己未能更好地履行职责而感到惭愧。"乍辞鳷鹊观,犹忆凤凰台",以鳷鹊观和凤凰台象征高雅的修行之地,表达了诗人离开这些圣洁之地时的怀念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融合了景物描写、自我抒怀和哲理思考,体现了明代禅宗诗人的独特风格,既有自然之美,又有内心的沉思和责任感。
愁难寄托。萧条甚、情丝怎系离索。
美人去后,余香尚在,袖稍襟角。罡风最恶。
未必算、卿卿福薄。忆当初、修嫭连娟,肠断旧标格。
不堪回首处,霜陨秋荷,钗分金雀。
姗姗月底,待招来、望中魂魄。
未了今生,或能够、来生会著。
散花人、结习空时无所缚。
烘日匀风,春光着人轻茜。绣草路、泥香成片。
觅谁侬,和笑走,弓鞋初倦。
更是处、池塘簇蒲拖柳,闲杀画船歌板。
把酒楼头,凭阑望中平衍。叹此日、春光都贱。
彩旗空,绒索冷,秋千荒院。总听彻、归途小亭妖曲。
依旧楚天云远。
今也何时,一之日、土膏坟涨。
还自喜、禾登麦茁,田园无恙。
社肉分从里宰后,蛮歌剧踞村儿上。
论功名、甘付与他人,从天饷。鼓一叶,溪边漾。
制一曲,人前唱。任蚁争穴徙,蜂争花酿。
稚子自驱南亩犊,老人且策东篱杖。
倩谁留、林下一人看,闲闲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