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诗人站在高丘之上,遥望着那远方的海洋。这时,连神话中的六鳌的骨骼也已被时间磨砺得寒霜覆盖,而三山之水却依旧安静地流淌。太阳如同扶桑树(传说中东海上有一棵大树叫扶桑,日月在其间出没)一般,半隐半露地散发着光彩。白昼的阳光渐渐沉落,其明亮与金银台阙之间的辉映相互交织,如同梦境一般。而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的雄才,也只能在这无尽的时空中虚幻地等待。
然而,在这样壮丽的景象背后,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费力地栖息于木石之间,而鼋鼍(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却无处安身。诗人不禁感慨地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骊山上的茂陵,最终都化作了尘埃。而牧羊少年登临攀附,只是为了追寻那逝去的辉煌。
盗贼们劫掠着宝玉,精灵之力又能如何?如今穷兵黩武的局面,使得鼎湖飞龙这样的壮丽景象,也变得难以再现。诗人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己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更寄寓着对时代变迁和英雄辈出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