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亢六月,时雨愆四郊。
桔槔自鸣悲,涸泽无良苗。
幽居绝禄仕,养母乐衡茅。
身既愧躬耕,念此南亩劳。
八口畏朝饥,鸟雀亦嗷嗷。
对酒不能饮,闵默寄长谣。
骄阳亢六月,时雨愆四郊。
桔槔自鸣悲,涸泽无良苗。
幽居绝禄仕,养母乐衡茅。
身既愧躬耕,念此南亩劳。
八口畏朝饥,鸟雀亦嗷嗷。
对酒不能饮,闵默寄长谣。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面对长时间的酷暑与干旱,农事艰难,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景象。诗人彭孙贻以“苦旱诗”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首句“骄阳亢六月”,开篇即点明了天气的炎热,六月正是夏季最热的时候,骄阳似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时雨愆四郊”,指出时令不合,应季的雨水未能如期降临,导致四郊干旱,农田干涸,暗示了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桔槔自鸣悲,涸泽无良苗。”桔槔是一种灌溉工具,在干旱中显得尤为珍贵,但此时却只能发出悲鸣,因为没有水可供灌溉,田地干涸,庄稼无法生长。这一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干旱带来的绝望与无助。
“幽居绝禄仕,养母乐衡茅。”诗人选择远离官场,隐居乡间,与母亲同住简陋的茅屋,过着朴素的生活。这反映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对于物质追求的暂时放下,转而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家庭的温暖。
“身既愧躬耕,念此南亩劳。”诗人虽然自责未能亲自耕作,但心系农田的辛勤劳作,表达了对农民辛勤付出的敬意和同情。
“八口畏朝饥,鸟雀亦嗷嗷。”家中人口众多,每日担忧朝夕之饥,连鸟雀也因食物短缺而哀鸣,进一步渲染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对酒不能饮,闵默寄长谣。”在这样的困境下,即使面对美酒佳肴也无法畅饮,只能默默吟唱,表达内心的忧愁与感慨。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情感的深沉。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岸草摇薰,衢尘漾暖,梅天十日长晴。
自楝花开后,午倦难醒。
强把雕栏闲凭,又宛忆、去夏蝉声。
轰雷骤,满庭跳雨,砌响檐鸣。神清。
暑归甚处,更几阵横风,衣袂凉生。
趁画帘半飏,扑入蜻蜓。
多少华堂绮阁,抛纨扇、玉腕初停。
浓云散、斜阳影底,屋角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