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歌远游,征车事奔逸。
归来东篱下,一洗四方色。
静观草木蕃,若不与人力。
苟无浸灌功,造化庸有忒。
今年秋苦旱,五谷废嘉殖。
梅仆竹亦焦,枯芝槁兰茁。
一朝去酷吏,甘雨解众惑。
天人本无间,喜气满城集。
奈何仓廪虚,一饱竟难得。
不如菊花乾,医方剩称述。
之子歌远游,征车事奔逸。
归来东篱下,一洗四方色。
静观草木蕃,若不与人力。
苟无浸灌功,造化庸有忒。
今年秋苦旱,五谷废嘉殖。
梅仆竹亦焦,枯芝槁兰茁。
一朝去酷吏,甘雨解众惑。
天人本无间,喜气满城集。
奈何仓廪虚,一饱竟难得。
不如菊花乾,医方剩称述。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抒发了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感慨。开篇“之子歌远游”一句,便设定了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在外游历归来后,坐在东篱下,心情豁然。
接着,“一洗四方色”则表达了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放宽。这里“四方色”指的是世间纷扰复杂的情感和事情,而诗人通过对自然界静观草木的体验,似乎得到了某种超脱。
第三句“静观草木蕃,如不与人力”则强调了自然界自有其规律,不需人为干预。这里蕴含着一种道家思想,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然而,这种和谐的状态被紧接着的“苟无浸灌功,造化庸有忒”所打破。这两句表达了对农业生产中人力与天气之间关系的思考。诗人担心如果没有适时的浸灌(指的是雨水和人工灌溉),那么自然界的造化(即生长)将会受到影响。
接下来的“今年秋苦旱,五谷废嘉殖”则具体描绘了一个干旱成灾的景象,反映出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随后的几句“梅仆竹亦焦,枯芝槁兰茁”更是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深刻描述。
诗人随后转向了一种希望:“一朝去酷吏,甘雨解众惑。”这里的“酷吏”暗喻着干旱和苦难,而“甘雨”则象征着救赎和恩泽。诗人期待着像甘露般的雨水能够结束这场灾害。
紧接着,“天人本无间,喜气满城集”表达了一种宇宙和谐、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这里的“喜气”是对自然界恩泽的感受和庆幸。
然而,现实总是与理想有差距。诗人在最后两句中写道:“奈何仓廪虚,一饱竟难得。不如菊花乾,医方剩称述。”这里表达了对物资匮乏的无奈和对生活困顿的感慨,同时也赞美了菊花这一自然界的恩赐,可以用来调养身体。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农业生产与天气关系以及个人生活状态的深刻感悟。诗中既有对和谐自然状态的赞美,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更有对未来希望的期待。
不分閒愁,便闻雁当筵,飘泪盈斝。
胶漆初情,未许教人寻罅。
谣诼见妒无端,枉扫尽、远山眉画。
又争妍、翻新花样,重剪入时裙衩。
藏娇空有閒庭院,浪蜂蝶、莹莹朝夜。
蔷薇变幻春消息,闻道徒惊诧。
不惜买赋费金,难复保、长门声价。
望稿砧、山上高寒,何处问天杯把。
鲤鱼风起。剪梨云遍地,远弥天际。
弹粉林峦,得王维图意。澜翻湖底。
愁鱼嚼、与红同碎。搅透秋心,催来暮境,谁能堪此。
诸天尘劫待洗。缀枝头朝露,如炫珠泪。
鬓白萧疏,对江关颜悴。伊人在水。
访生处、蒹葭乡里。吹絮帘栊,装棉屏障,教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