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西南来,明发倦流徙。
寅缘泊烦促,羁凫染寒水。
祇园开阳方,百年此经始。
陂陀一水去,腾蹴数峰峙。
轩楹仍东辟,晚秀皖如洗。
物随眄睐移,一息间三起。
僧閒神自定,童野发不理。
平生腐儒计,鞍肉蚀两髀。
眼力耗蝇头,半豁缀旒齿。
崖涧饱所经,兹乃形性侈。
疾走影不休,兼忘竟何是。
客从西南来,明发倦流徙。
寅缘泊烦促,羁凫染寒水。
祇园开阳方,百年此经始。
陂陀一水去,腾蹴数峰峙。
轩楹仍东辟,晚秀皖如洗。
物随眄睐移,一息间三起。
僧閒神自定,童野发不理。
平生腐儒计,鞍肉蚀两髀。
眼力耗蝇头,半豁缀旒齿。
崖涧饱所经,兹乃形性侈。
疾走影不休,兼忘竟何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东流圣感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与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
首句“客从西南来,明发倦流徙”点明了诗人的行旅背景,他从西南方向而来,在黎明时分感到旅途的疲惫。接着,“寅缘泊烦促,羁凫染寒水”描述了诗人停泊在一处,周围环境显得有些压抑和寒冷,仿佛被束缚的鸭子一般。
“祇园开阳方,百年此经始”转而描绘了寺庙的景象,阳光刚刚开始照耀,这座寺庙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接下来的“陂陀一水去,腾蹴数峰峙”则展现了山水之美,水流蜿蜒而去,几座山峰矗立在前方。
“轩楹仍东辟,晚秀皖如洗”描绘了寺庙建筑的布局和环境,轩楹(门廊)依然向东延伸,晚上的景色如同被洗涤一般清新。随后,“物随眄睐移,一息间三起”表达了诗人对周围事物的敏锐观察,每呼吸一次,就能看到不同的景象。
“僧閒神自定,童野发不理”描绘了僧侣的宁静生活,他们心神安定,孩童的头发也未被打理。接下来,“平生腐儒计,鞍肉蚀两髀”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反思,他曾经作为书生,鞍马劳顿,身体消瘦。
“眼力耗蝇头,半豁缀旒齿”则描述了诗人视力衰退,只能勉强看清蝇头大小的文字,牙齿也因年老而脱落。最后,“崖涧饱所经,兹乃形性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体验,即使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内心却更加丰富和宽广。而“疾走影不休,兼忘竟何是”则以动态的视角结束全诗,即使在快速奔跑中,也不忘思考生命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佛教以及个人经历的深刻感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作品。
晓景澹无际,孤舟恣回环。
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半岩翡翠巢,望见不可攀。
柳弱下丝网,藤深垂花鬘。
松瘿忽似狖,石文或如虥。
钓坛两三处,苔老腥斑斑。
沙雨几处霁,水禽相向闲。
野人波涛上,白屋幽深间。
晓培橘栽去,暮作鱼梁还。
清泉出石砌,好树临柴关。
对此老且死,不知忧与患。
好境无处住,好处无境删。
赧然不自适,脉脉当湖山。
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
口藏宣传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
尽离文字非中道,长住虚空是小乘。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
干时久与本心违,悟道深知前事非。
犹厌劳形辞郡印,那将趁伴著朝衣。
五千言里教知足,三百篇中劝式微。
少室云边伊水畔,比君校老合先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