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景澹无际,孤舟恣回环。
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半岩翡翠巢,望见不可攀。
柳弱下丝网,藤深垂花鬘。
松瘿忽似狖,石文或如虥。
钓坛两三处,苔老腥斑斑。
沙雨几处霁,水禽相向闲。
野人波涛上,白屋幽深间。
晓培橘栽去,暮作鱼梁还。
清泉出石砌,好树临柴关。
对此老且死,不知忧与患。
好境无处住,好处无境删。
赧然不自适,脉脉当湖山。
晓景澹无际,孤舟恣回环。
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半岩翡翠巢,望见不可攀。
柳弱下丝网,藤深垂花鬘。
松瘿忽似狖,石文或如虥。
钓坛两三处,苔老腥斑斑。
沙雨几处霁,水禽相向闲。
野人波涛上,白屋幽深间。
晓培橘栽去,暮作鱼梁还。
清泉出石砌,好树临柴关。
对此老且死,不知忧与患。
好境无处住,好处无境删。
赧然不自适,脉脉当湖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自然景观,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审美趣味。
“晓景澹无际,孤舟恣回环。” 开篇即设定了一个宁静的早晨场景,景色绵长连绵,孤独的小船在水面上缓慢移动,给人以时间 静止的错觉。
“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诗中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答,这个最为幽深的地方,被称作“明月湾”。这个名字既是地理标识,也蕴含诗人对这片风景的独特情感。
接下来的几句:“半岩翡翠巢,望见不可攀。柳弱下丝网,藤深垂花鬘。” 描述了山水之间的生动景象,翠绿的鸟儿在半山腰筑巢,其美轮廓却难以触及;细弱的柳枝下垂着如丝的网状物,而深邃的藤蔓中挂满了花朵组成的鬘。
“松瘿忽似狖,石文或如虥。” 这里通过对松树和岩石形态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奇妙与变幻之美。
“钓坛两三处,苔老腥斑斑。” 钓坛指的是垂钓的地方,这里的两三处表明诗人对这片水域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喜爱。苔藓覆盖的古老岩石上,岁月留下的痕迹如同皮肤上的斑点。
“沙雨几处霁,水禽相向闲。” 这里描绘了一场即将过去的小雨,以及水鸟在雨后悠闲地相对而立的情景,增添了画面之中生动的生命力。
“野人波涛上,白屋幽深间。” 野人指的是居住在自然之中的居民,他们的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白屋则是简朴而又和谐的存在,置身于这宁静而深远的环境中。
“晓培橘栽去,暮作鱼梁还。”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享受,无论是在清晨培育橘树还是在傍晚时分担心修筑鱼梁,都流露出一份悠然自得。
“清泉出石砌,好树临柴关。” 清澈的泉水从石缝中涌出,这里不仅有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还有着诗人精心挑选的美好之处。
“对此老且死,不知忧与患。” 面对这般美好的自然风光,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世间的忧愁和烦恼,只愿长久地留在这里,直至生命尽头。
“好境无处住,好处无境删。”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对美好的环境有着深深的眷恋,但另一方面,又感到这种美好的居所并非长久可待,这份美景也许只是暂时的避风港。
“赧然不自适,脉脉当湖山。” 最后,诗人表达了内心的不安与矛盾,以及对湖山自然之美的无尽向往。这份情感如同心中的波涛,不断地在内心深处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