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堂边路,曾闻赤舄声。
心从画前到,身在易中行。
忧国何缘寿,思亲岂欲生。
不应永州月,犹傍两窗明。
读易堂边路,曾闻赤舄声。
心从画前到,身在易中行。
忧国何缘寿,思亲岂欲生。
不应永州月,犹傍两窗明。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故少师张魏公挽词三章(其三)》。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感。
"读易堂边路,曾闻赤舄声。心从画前到,身在易中行。"
这几句描绘了一种书房学习的氛围,“读易堂”指的是专门用于研读《易经》的书房,而“赤舄声”则是古代学者研讨经典时所用的木制脚踏,声音象征着学问之声。诗人通过描述这种环境,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忧国何缘寿,思亲岂欲生。"
这里的“忧国”表现出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何缘寿”则是在询问为何会有长寿之福,这里的“寿”也可以理解为对逝者的哀悼。接着的“思亲岂欲生”更深化了这种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深深的怀念和不愿离别的心情。
"不应永州月,犹傍两窗明。"
这最后两句则是对逝者的哀挽之情的进一步渲染。“不应永州月”可能是在描绘一种场景,即诗人在夜晚望着月亮,不由得想起逝者。而“犹傍两窗明”则是说虽然逝者已去,但他们留下的智慧和精神仍然如同窗外的明月,照亮着现实。
整首诗通过对书房生活、国家忧虑、亲人哀思等多重主题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深沉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晓来寒角,吹起愁相触。
乱云黯淡江渚,疏柳双鸦宿。
锦瑟银屏何处,花雾翻香曲。柔红娇绿。
魂销往梦,羞向孤梅说幽独。
燕支曾印素袂,绛艳收残馥。
频问讯,道新来闷损纤腰束。
多谢芳心惓恋,罗结文鸳蹴。前欢谁卜。
云笺封蜡,就寄相思恨盈掬。
空谷无花,新篘有酒,去年穷胜今年。
蛩吟蛩和,且省费蛮笺。
闻说先生去也,江南岸、缚草为船。
依然在,山栖寒食,路断却归廛。
老人,三又两,清风作供,晴日生烟。
但高高杜宇,不办行缠。
几度披衣教我,二升内、煮石烧铅。
休重道,玉龙无孔,夜夜叫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