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落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
光明一室真金色,复似毗耶长者家。
补落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
光明一室真金色,复似毗耶长者家。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咏菊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中通过描绘菊花的景象和色彩,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
"补落迦山传得种"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形容菊花繁多,如同补充了空缺的山峰。"阎浮檀水染成花"则用鲜明的比喻,描绘菊花在清澈溪流边开得如同被水泽养育而变得更加鲜艳。
接下来的两句"光明一室真金色,复似毗耶长者家",通过对比菊花和佛教中的净土,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于这种美好景象的赞叹。"光明一室真金色"中,“光明”指的是菊花所散发出的明亮与温暖,而“真金色”则形容菊花黄色的珍贵与纯净,仿佛是由最上等的材料铸造而成。
最后一句中的"毗耶长者家",引入了佛教典籍中对菩提树(即释迦牟尼悟道之处)的称呼,以此来比喻菊花所在之地,如同圣人居住的地方一样庄严与美好。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巧妙的宗教隐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内心世界的平静与高洁。
留侯下邳时,豪气或未除。
晚节欲轻举,效在黄石书。
其书本无言,一叹三呜呼。
彼公实天人,识此鹓凤雏。
良田有芜秽,令子痛自锄。
万事不得已,一身常晏如。
袖手默无语,四方瞻步趋。
不知隆准公,果能知子无。
小儿荀彧辈,下及崔浩徒。
谓能明子心,此语亦已诬。
不能处其知,正足杀其躯。
所恨生已晚,圣门无坦途。
学不尽其才,未免风俗驱。
诗书在煨烬,子何不回车。
试问礼之本,更观心地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