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下邳时,豪气或未除。
晚节欲轻举,效在黄石书。
其书本无言,一叹三呜呼。
彼公实天人,识此鹓凤雏。
良田有芜秽,令子痛自锄。
万事不得已,一身常晏如。
袖手默无语,四方瞻步趋。
不知隆准公,果能知子无。
小儿荀彧辈,下及崔浩徒。
谓能明子心,此语亦已诬。
不能处其知,正足杀其躯。
所恨生已晚,圣门无坦途。
学不尽其才,未免风俗驱。
诗书在煨烬,子何不回车。
试问礼之本,更观心地初。
留侯下邳时,豪气或未除。
晚节欲轻举,效在黄石书。
其书本无言,一叹三呜呼。
彼公实天人,识此鹓凤雏。
良田有芜秽,令子痛自锄。
万事不得已,一身常晏如。
袖手默无语,四方瞻步趋。
不知隆准公,果能知子无。
小儿荀彧辈,下及崔浩徒。
谓能明子心,此语亦已诬。
不能处其知,正足杀其躯。
所恨生已晚,圣门无坦途。
学不尽其才,未免风俗驱。
诗书在煨烬,子何不回车。
试问礼之本,更观心地初。
这首诗《留侯》由宋代诗人吕本中创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张良的描绘,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寄托。
诗中开篇即以“留侯下邳时,豪气或未除”点出张良早年豪迈不羁的性格特征,随后通过“晚节欲轻举,效在黄石书”表达了张良晚年追求仙道的转变,以及他寻求知识于《黄石公兵书》的举动。接着,“其书本无言,一叹三呜呼”则暗示了张良在阅读《黄石公兵书》时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书中智慧的赞叹,也有对人生道路的深思。
“彼公实天人,识此鹓凤雏”一句赞美张良如同天人一般,能够识别出真正的贤才,这里将张良比作识别鹓鸟(凤凰的幼鸟)的智者,强调了他的识人之明。接下来,“良田有芜秽,令子痛自锄”运用比喻手法,将张良比作能清除田间杂草的农夫,意在表达张良有能力清除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污浊现象。
“万事不得已,一身常晏如”描述了张良面对世事变迁时的淡然态度,即使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他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袖手默无语,四方瞻步趋”则进一步刻画了张良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冷静与深思熟虑,他的行为成为了周围人的榜样。
“不知隆准公,果能知子无”表达了对张良是否被刘邦真正理解的疑问,暗示了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接下来,“小儿荀彧辈,下及崔浩徒”通过列举历史上的其他人物,对比张良的境遇,突出了张良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谓能明子心,此语亦已诬”指出那些声称了解张良心志的人实际上是在误解他,强调了张良的内心世界并非轻易能被他人所理解。“不能处其知,正足杀其躯”则表达了对那些无法正确理解张良的人的批评,认为他们不仅无法帮助张良,反而可能成为他的阻碍。
最后,“所恨生已晚,圣门无坦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的遗憾,以及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学不尽其才,未免风俗驱”则反映了诗人对张良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的惋惜,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书在煨烬,子何不回车”则是对张良的劝告,希望他能在乱世中找到一条更为明智的道路。“试问礼之本,更观心地初”则以提问的方式,呼吁人们重新审视礼仪的本质,回归内心的纯净。
整首诗通过对张良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
陶令无弦趣,未忘矫俗心。
退之听颖师,哀怨一何深。
伊余两瑶琴,因风调至音。
乍如落松涛,复同骊龙吟。
掩抑竟何有,断续难自禁。
悦耳贵一适,传指劳千金。
乃知宇宙间,喧寂寄所任。
火化本无迹,至理不可寻。
以余疏慵姿,置之风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