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仪既闭,三象乃乖。圣道埋郁,人心不开。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吁嗟麟兮,孰为来哉。
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诗书既删,礼乐大定。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吁嗟麟兮,克昭符命。
圣与时合,化行位尊。苟或乖戾,身穷道存。
于昭鲁邑,栖迟孔门。吁嗟麟兮,孰知其仁。
运极数残,德至时否。楚国寖广,秦封益侈。
墙仞迫阨,崎岖阙里。吁嗟麟兮,靡有攸止。
世治则麟,世乱则麇。出非其时,麋鹿同群。
孔不自圣,麟不自祥。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二仪既闭,三象乃乖。圣道埋郁,人心不开。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吁嗟麟兮,孰为来哉。
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诗书既删,礼乐大定。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吁嗟麟兮,克昭符命。
圣与时合,化行位尊。苟或乖戾,身穷道存。
于昭鲁邑,栖迟孔门。吁嗟麟兮,孰知其仁。
运极数残,德至时否。楚国寖广,秦封益侈。
墙仞迫阨,崎岖阙里。吁嗟麟兮,靡有攸止。
世治则麟,世乱则麇。出非其时,麋鹿同群。
孔不自圣,麟不自祥。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这首诗是一篇颂扬孔子的作品,通过对比历史和现实,抒发了诗人对于圣贤出现的渴望和社会乱象的忧虑。开篇“二仪既闭,三象乃乖”即点出了天地失序、自然法则紊乱的情状。接下来,“圣道埋郁,人心不开”表达了诗人对于圣道湮没、人们内心迷惑的哀叹。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指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层缺乏英才,下层充满悲伤。接着,“吁嗟麟兮,孰为来哉”则是对圣贤之人到来的渴望和疑问,表达了诗人对于救世济人的期待。
“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肯定了孔子继承前圣的智慧和道德。紧接着,“诗书既删,礼乐大定”则提及到了古代文化的整理与礼仪音乐的完备,这是对孔子学说的认可。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表达了儒家学说中强调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正义。而“吁嗟麟兮,克昭符命”则是在呼唤那位能够显扬圣道、符合天命之人。
“圣与时合,化行位尊”表达了诗人的期望,即希望圣贤之人能与时代相合,推广其教化,从而获得人们的尊崇。然而,“苟或乖戾,身穷道存”则是对那些即便在逆境中也坚守道德之士的赞赏。
“于昭鲁邑,栖迟孔门”表明了诗人对于孔子的圣地——鲁国的尊崇和向往。而“吁嗟麟兮,孰知其仁”则是在感叹那位能够深刻理解并实践仁道之人的难得。
接下来的部分,“运极数残,德至时否”则是对于时代变迁、人才凋零的哀伤。而“楚国寖广,秦封益侈”描述了历史上一些国家的扩张和领土的变化,这里的“楚国”、“秦封”都是指代古代的一些强大国家。
“墙仞迫阨,崎岖阙里”则是对现实中山川险阻、城郭破败景象的描绘。随后,“吁嗟麟兮,靡有攸止”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能在乱世之中保持道德不变者的渴望。
最后,“世治则麟,世乱则麇”是指出圣贤之人在太平盛世中显现,在混乱之时隐匿。而“出非其时,麋鹿同群”则是在表达那些超脱世俗、不随波逐流者的高洁。紧接着,“孔不自圣,麟不自祥”则是在强调孔子及其学说的圣贤,并非自称,而是被后人所公认的。
结尾的“吁嗟麟兮,天何所亡”则是在感叹那些像麒麟一样的圣贤之士,在当今世界中难以寻觅,他们仿佛消失在了天地间。
佳处记曾游,十年重到。罨画湖山最春早。
红梅几树,一夜东风开了。矮松修竹外、依然好。
玉色醺酣,香团娇小。消得金尊共倾倒。
满怀风味,前度何郎今老。徘徊疏影里、花应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