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峰枕崇坂,径路荆榛稠。
遗坛在其巅,名为仙翁留。
石角已剥泐,林芳自春秋。
谁无骨中尘,来继冲霄游。
南峰枕崇坂,径路荆榛稠。
遗坛在其巅,名为仙翁留。
石角已剥泐,林芳自春秋。
谁无骨中尘,来继冲霄游。
这首诗描绘了麻姑山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充满了深邃的哲思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首句“南峰枕崇坂,径路荆榛稠”,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麻姑山的地理特征,山峰与高坡相连,小径被茂密的荆棘和杂草覆盖,营造出一种原始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遗坛在其巅,名为仙翁留”点明了麻姑山的另一层意义——它不仅是自然的瑰宝,还承载着仙人的传说与历史的痕迹。仙坛屹立山顶,仿佛是古代仙人留下的印记,增添了山的神圣与神秘色彩。
“石角已剥泐,林芳自春秋”两句,通过描述岩石的风化与四季常青的林木,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永恒之美。石角的剥蚀象征着岁月的无情,而林木的四季更替则展示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最后,“谁无骨中尘,来继冲霄游”表达了对生命与存在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山中的石头还是林间的树木,都终将归于尘土,但它们的存在与变化,激发了人们追求超越世俗、向往更高境界的渴望。这句话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感慨,也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麻姑山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描绘,融合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哲学思考。
董侯从军来,意望名不朽。
款门拜徐公,在德不在酒。
徐公虽避俗,对客辄粲然。
耳不闻世事,时诵陶令篇。
春风鸣布谷,天道似劝分。
持饥望路人,谁能颜色温。
笑忆枯鱼说,诙谐老漆园。
湘累不得禄,哀怨写荃荪。
千年涧谷松,惭愧雨露恩。
思为万乘器,顾掩斧凿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