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生妄相,无形本会真。
但看气新断,妻子即他人。
魂魄归五道,尸骸谢六尘。
验斯柏散坏,何处有君身。
由心生妄相,无形本会真。
但看气新断,妻子即他人。
魂魄归五道,尸骸谢六尘。
验斯柏散坏,何处有君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之四十九。诗中以深邃的哲理和简练的语言,探讨了生命、灵魂与存在的本质问题。
首句“由心生妄相”,开篇点明了人的认知往往受到内心欲望的影响,产生种种虚幻的表象。接着,“无形本会真”一句,转而强调事物的本质是无形的,真正的存在超越了表面的形态。
“但看气新断,妻子即他人”两句,通过观察和思考,指出生命的短暂和变化无常,连最亲近的亲人也可能在时间的流转中成为他人。这种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魂魄归五道,尸骸谢六尘”进一步阐述了生命的终结与灵魂的归宿。魂魄回归五行之道,代表着灵魂最终融入宇宙的自然规律之中;而尸骸则与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告别,象征着物质世界的消逝。
“验斯柏散坏,何处有君身”最后两句,通过柏树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短暂和最终的消散。柏树虽长久不衰,但在岁月的流逝中也会逐渐枯萎,最终消失。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反思,也是对整个宇宙循环规律的深刻揭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死亡、存在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日落未落天沧凉,悬崖挂壁留馀光。
紫烟翠雾空迷茫,飕飕度壑松风长。
牛背短笛催归忙,飘飘逸兴空悠扬。
襟怀洒落万虑亡,须臾薄暝山色藏。
长歌浩浩相激昂,淡云弄月微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