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彼秦望,崇于会稽。曷云其崇,登焉而紫。
孰登是山,西方之人兮。瞻彼秦望,轻于会稽。
曷崇而轻,名之以嬴。孰名是山,东方之人兮。
我登稽山,思禹之绩。吾侪不鱼,繄帝之力。
我瞻秦望,哀秦之过。虐彼黔首,其谁之祸。
禹驾而游,夏民以休。有翼其行,稷卨是谋。
政辙而狩,嬴随以仆。孰稔其恶,斯高左右。
孤竹兄弟,殍于首阳。山与其人,嘉名孔章。
溪辱以愚,泉污以盗。物之不幸,名恶而暴。
浙涛如银,鉴流如绅。濯彼崔嵬,勿污以秦。
瞻彼秦望,崇于会稽。曷云其崇,登焉而紫。
孰登是山,西方之人兮。瞻彼秦望,轻于会稽。
曷崇而轻,名之以嬴。孰名是山,东方之人兮。
我登稽山,思禹之绩。吾侪不鱼,繄帝之力。
我瞻秦望,哀秦之过。虐彼黔首,其谁之祸。
禹驾而游,夏民以休。有翼其行,稷卨是谋。
政辙而狩,嬴随以仆。孰稔其恶,斯高左右。
孤竹兄弟,殍于首阳。山与其人,嘉名孔章。
溪辱以愚,泉污以盗。物之不幸,名恶而暴。
浙涛如银,鉴流如绅。濯彼崔嵬,勿污以秦。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名为《秦望》。诗中通过对秦望山的描绘和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感慨。
首段“瞻彼秦望,崇于会稽。曷云其崇,登焉而紫。”描述了秦望山的巍峨壮观,以及登上山顶后所见的紫色景象,象征着山的崇高与神秘。接着,“孰登是山,西方之人兮。”则引出登山者的身份,暗示了山与西方人的某种联系。
第二段“瞻彼秦望,轻于会稽。曷崇而轻,名之以嬴。”通过对比秦望山与会稽山的轻重,揭示了山名“嬴”的由来,进一步引出了东方人的视角。随后,“孰名是山,东方之人兮。”强调了东方人在命名上的作用。
第三段“我登稽山,思禹之绩。”转而描写诗人自己登临稽山,缅怀大禹的功绩,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吾侪不鱼,繄帝之力。”则表达了对帝王之力的感激,认为没有帝王之力,人们无法生存。
第四段“我瞻秦望,哀秦之过。”转向对秦望山的哀叹,反思秦朝的暴政,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虐彼黔首,其谁之祸。”强调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以及这种暴政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第五段“禹驾而游,夏民以休。有翼其行,稷卨是谋。”通过大禹的故事,赞美了他的智慧与仁慈,以及他为人民带来的安宁。“政辙而狩,嬴随以仆。”则批评了秦始皇的暴政,以及他的追随者们的无能。
最后一段“孰稔其恶,斯高左右。孤竹兄弟,殍于首阳。山与其人,嘉名孔章。”通过孤竹兄弟在首阳山饿死的例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好名声的价值。“溪辱以愚,泉污以盗。”批评了无知与贪婪的行为,指出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物之不幸,名恶而暴。”再次强调了道德与名声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浙涛如银,鉴流如绅。濯彼崔嵬,勿污以秦。”最后,诗人以美丽的自然景观作为结尾,表达了对纯净与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纯洁,避免被邪恶所污染。
整首诗通过对比、反思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道德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