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下流泉涧上松,清阴尽处有层峰。
应知六月冰壶外,未许人间得暂逢。
涧下流泉涧上松,清阴尽处有层峰。
应知六月冰壶外,未许人间得暂逢。
此诗描绘了朱氏西涧的静谧与幽深,以涧中之泉、涧上之松、层峰之景以及冰壶之喻,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首句“涧下流泉涧上松”,生动地展现了山涧的自然景观,泉水从下方潺潺流淌,松树则挺立于上方,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水的灵动,又突出了松的坚韧。这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面,更蕴含着生命的活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次句“清阴尽处有层峰”,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层次感。在松树的阴影尽头,是层层叠叠的山峰,暗示着无限的探索与未知的领域。这里的“清阴”不仅指自然界的阴凉,也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后两句“应知六月冰壶外,未许人间得暂逢”,运用了冰壶的比喻,冰壶象征着清凉、纯净和永恒不变的品质。诗人借此表达对朱氏西涧独特魅力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美好难以常得,如同六月的冰壶,虽珍贵却不易得见。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寄托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朱氏西涧的自然之美与精神之深,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与高尚情操的哲学思考。
渊明在柴桑,意亦惮远役。
岂无好事人,助子了耕植。
还家赋归来,破自悔平昔。
向时经由地,风雨晦行迹。
欣然倚南窗,谓此可容膝。
孰知刘檀辈,生有五鼎食。
流风未遽远,此士真有力。
伤哉谢太傅,辛苦至折屐。
残月晓未落,疏星点寒林。
严车城南路,先闻钟磬音。
道人迎我入,共步重廊深。
瀹盏施净供,冰味杂海沈。
蒲团近宿火,不受尘埃侵。
欲求半日息,簿领勤相寻。
东堂老禅师,枯木尚龙吟。
一转庭前柏,诸方疑至今。
我生晚闻道,所向足崎嵚。
谬传无字印,尝恐力不任。
淮海罢行役,吾人多滞淫。
于焉一枕梦,可见平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