牝洞悾悾虚室如,其通以塞有光舒。
恰看生白那愁暗,何必含明要在疏。
虿尾银钩临古帖,蝇头绿字读奇书。
设于二典寻津逮,四表犹惭普被诸。
牝洞悾悾虚室如,其通以塞有光舒。
恰看生白那愁暗,何必含明要在疏。
虿尾银钩临古帖,蝇头绿字读奇书。
设于二典寻津逮,四表犹惭普被诸。
此诗描绘了涵光洞内环境的幽静与光线的微妙变化,以及诗人对古帖奇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首句“牝洞悾悾虚室如”,以“牝洞”形容洞穴的深邃,而“虚室如”则暗示洞内空旷寂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接着,“其通以塞有光舒”一句,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描述光线在洞内流动时的柔和与舒适,仿佛光线本身也具有生命力。
“恰看生白那愁暗,何必含明要在疏。”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光线的理解,诗人认为光明与黑暗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恰到好处的光线能带来美感,不必过分追求明亮或阴暗。这种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虿尾银钩临古帖,蝇头绿字读奇书。”这两句转而描写诗人沉浸在古帖与奇书中,通过“虿尾银钩”和“蝇头绿字”的形象,生动展现了书法之美和文字的魅力。这里不仅赞美了古代艺术与文学的瑰宝,也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
最后,“设于二典寻津逮,四表犹惭普被诸。”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易经》和《尚书》等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广泛知识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谦逊的态度,即使在博学之士面前,仍感不足,体现了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涵光洞内光线变化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古籍阅读的深情赞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文化美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体悟,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江湖风浪日萧萧,鳅蟹鱼虾乱踯跳。
诸葛有才终复汉,管宁无计漫依辽。
烟消故国川原净,秋入空山草木凋。
犹恨归来相见晚,暮云春树碧天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