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不怕风霜雪,尽远尽荒山尽寒。
时有幽人为酬酢,片香吹动忽漫漫。
梅花不怕风霜雪,尽远尽荒山尽寒。
时有幽人为酬酢,片香吹动忽漫漫。
这首诗《十六日(其二)》由宋代诗人韩淲所作,通过描绘梅花在严冬中的坚韧与美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力量的赞美。
首句“梅花不怕风霜雪”,以梅花为切入点,点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性,展现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梅花在风雪中傲然绽放,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次句“尽远尽荒山尽寒”,进一步扩展了梅花生长的环境背景,无论是遥远的边疆还是荒凉的山岭,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梅花都能在寒冷中绽放,展现出其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第三句“时有幽人为酬酢”,将视角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幽人”可能指的是隐居山林的高士或诗人自己,他们与梅花相映成趣,彼此之间有着心灵上的交流与呼应。这一句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最后一句“片香吹动忽漫漫”,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随着一阵轻风吹过,梅花的香气弥漫开来,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股香气所包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一句不仅展现了梅花的香气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梅花在严冬中绽放的描绘,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坚韧、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思考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