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
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
九载襄陵祸,比户犹安辑。
何人变清风,骄奢日相袭。
制度非唐虞,赋敛由呼吸。
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
一夫耕几垄,游堕如云集。
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
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
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
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
九载襄陵祸,比户犹安辑。
何人变清风,骄奢日相袭。
制度非唐虞,赋敛由呼吸。
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
一夫耕几垄,游堕如云集。
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
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
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四民诗》系列中的第二首,主题聚焦于农业社会的民生疾苦。诗人以圣人创制耒耜开篇,赞美古代朴素的社会风气,人民生活富足,家庭自给自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社会风气逐渐败坏,尽管初期九年间国家相对安宁,但奢侈之风日益盛行,制度和税收负担沉重,农民的生活日益艰难。
诗中通过对比,揭示了田桑农人的悲惨境遇:他们辛苦劳作,耕种的土地却不足以养活自己,而丝绸织品的过度消费如同山岳般压在他们身上。诗人忧虑,即使在太平时期,农民也无法自保,更不用说面对灾荒。最后,诗人祈求神农和后稷这样的农耕始祖显灵,为农民的苦难感到痛心。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反映了范仲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远色岳阳楼,湘帆数片愁。
竹风山上路,沙月水中洲。
力学桑田废,思归鬓发秋。
功名如不立,岂易狎汀鸥。
微才弃散地,拙宦惭清时。
白发徒自负,青云难可期。
胡尘暗东洛,亚相方出师。
分陕振鼓鼙,二崤满旌旗。
夫子廊庙器,迥然青冥姿。
阃外佐戎律,幕中吐兵奇。
前者驿使来,忽枉行军诗。
昼吟庭花落,夜讽山月移。
昔君隐苏门,浪迹不可羁。
诏书自徵用,令誉天下知。
别来春草长,东望转相思。
寂寞山城暮,空闻画角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