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离弃弱女,破冢割恩怜。
宁知效龟息,三岁号穷山。
长生定可学,当信仲弓言。
支床竟不死,抱一无穷年。
乱离弃弱女,破冢割恩怜。
宁知效龟息,三岁号穷山。
长生定可学,当信仲弓言。
支床竟不死,抱一无穷年。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和同情心。诗中通过对古书《山海经》的阅读,引发了作者对于古代风俗及现代社会现象的联想。
"乱离弃弱女,破冢割恩怜。"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的景象。"乱离"指的是混乱无序的离散之情,"弃弱女"则表现了对弱者的不仁弃置;"破冢"是指古人墓葬被毁,而"割恩怜"则意味着亲情与同情心的断绝。作者通过这些字眼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道德崩溃的愤慨。
"宁知效龟息,三岁号穷山。" 这两句中,“宁知”表达一种设想或假设,“效龟息”则是说像乌龟那样隐居休息,“三岁号穷山”则是在表现连续三年在贫瘠的山中悲鸣。这两句传递出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内心宁静世界的向往。
"长生定可学,当信仲弓言。" 这里,“长生”指的是长寿或永生,“定可学”则是说一定要去学习或追求,"当信仲弓言"中“仲弓”可能是一位古代的长寿之人,而“当信”表示应该相信他的话。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长寿和智慧的渴望。
"支床竟不死,抱一无穷年。" “支床”意指靠在床上,“竟不死”则是说虽然病重但仍未逝世;“抱一”可能意味着紧抱住某种希望或信念,而“无穷年”则是永远的岁月。这两句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和时间的珍视,以及面对困境时坚持希望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山海经》的阅读,苏轼不仅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