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台迥名繁露;入画山多学富春。
- 鉴赏
此联巧妙地运用了对仗与比喻,展现了对董诰先生才华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上联“著书台迥名繁露”以“著书台”象征董诰先生的著作之地,而“名繁露”则比喻其作品如同繁星般璀璨,寓意其学术贡献之广及深远影响。下联“入画山多学富春”则以“入画山”描绘董诰先生的学问如画卷般丰富,而“学富春”则借用了“富春”这一地名,暗喻其学问之深厚与广泛,如同富春江水般源远流长。
整体而言,这副对联不仅赞美了董诰先生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比喻,使得赞语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通过对比董诰先生的作品与学问,将抽象的学术成就具象化为人们易于理解的自然景观,既体现了对董诰先生的极高评价,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甲午九月十七日留题太平寺
秋飙弄寒菊,老木疏空谷。
尪骖疲欲休,征意元未足。
山行循桔槔,涧走数机轴。
百年一局棋,歘尔分半局。
当时不识字,双鬓今定绿。
作客宁在家,无愁乱心曲。
结庐东城东,疏畦界明玉。
鸣蛙等卤部,晚食自当肉。
岂须太乐丞,清圣贯渠竹。
属媪但酌酒,与媪创高躅。
宗武但收诗,清名销五福。
他时寻此翁,云深驾黄犊。
